1983·秋,长江之歌(52):仙灵所隐灵隐寺
长篇散文游记·连载
10月14日(7):浙江杭州·西湖灵隐寺
离开飞来峰,顺大路走不多远,就到了灵隐寺天王殿。
20世纪30年代灵隐寺山门(来自百度百科·侵权删除) 灵隐寺(来自百度百科·侵权删除) “灵隐”石碑(来自百度百科·侵权删除)灵隐寺是中国佛教著名的“十刹”之一。相传1600多年前印度僧人慧理来杭州,看到这里山峰奇秀,以为是“仙灵所隐”,就在这里建寺,取名灵隐。即便如是,对于佛门圣殿,我们仅对佛门氛围、庙宇建筑、菩萨造像与苍松翠柏情有独衷。此刻,感觉这天王殿同其它庙宇殿堂亦无多少区别。然过了天王殿,抬头一看,好不得了——眼前矗立起一座三重飞檐的大雄宝殿,其高大盖过我们曾经看见过的所有宝殿!据说,大雄宝殿长有20多米,高有30多米呢!
灵隐寺大雄宝殿(来自百度百科·侵权删除)于是,我们破例怀着极大的兴奋进了这佛门圣殿,殿内的庄严景象更是让我们大吃一惊:大殿正中是一座高近25米的释迦牟尼莲花坐像,造像“妙相庄严”、“气韵生动”,颔首俯视,令人景仰。释迦牟尼及其诸天立像、圆觉坐像,不仅有需要膜拜者尽量仰望的高大,而且还个个往前俯倾,以至于菩萨们个个都显得无比高大了。他们都以慈祥的微笑注视着朝拜者,让你不得不感觉到——尽管自认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救世主正在降福于你。
释迦牟尼佛(来自百度百科·侵权删除)灵隐寺内原释迦牟尼佛像,于1949年大雄宝殿正梁因白蚁蛀空倒塌时被毁,现在这座佛像,是1953年重修寺宇时,由中国浙江美术学院的雕塑家和民间艺人们,采用唐代禅宗佛像为蓝本共同精心设计的。佛像高19.6米,比原先的释迦造像高一倍多,用近百块香樟木雕成。这是中国最高大的香樟木坐式佛像之一,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宗教艺术精品!
(来自百度百科·侵权删除)
后面的大殿中,以同样的高度和俯倾度,又矗立起一尊面容美丽和蔼的鳌鱼观音立像,她右臂平曲手捏柳枝,左臂微倾手执 ,而千年巨龟正脚踩滔滔水浪,昂然驮起观音菩萨。这真是绝世的艺术创造啊,我真不能想象,是什么人具有这样的想像力与高超精湛的艺术手段哪!
观音立像(来自百度百科·侵权删除) 观音立像(来自百度百科·侵权删除)(注:不过现在从网络上下载的观音立像,并不是我们当年看到的那个样子,因为按照当年的文字记录,造型为:净水瓶口由细到阔泻下四海之水。上面造像中净水瓶泻下的是一根细流。)
大雄宝殿之后,有两株千年古柏,其苍老模样仿佛都快要没有生命了,枝干泛白,叶片无几。恰在这时,我厉害地咳嗽起来,前述在苏州就有些苗头。我们慢慢走出殿宇,在冷泉亭旁的石凳上坐下,爱人给我削梨吃,说可以清热润肺。然后,撩起清泉洗净了手。
我们一边歇息,一边观赏亭外风景:冷泉亭周围红墙绿树,荫蔽阴森。亭子对面的峭壁处,一泓冷泉,汩汩流淌,清脆入耳。亭后有栗树十余株,粗可合抱,树下清凉宜人。但见树上挂起栗子,有樱桃般大。
冷泉(来自百度百科·侵权删除)说起这“冷泉亭”,一千多年来,一直是诗人们流连忘返的处所;白居易“在郡六百日,入山十二回”,苏东坡“在郡依前六百日,山中不记几回来”,他们更是这里的常客。《冷泉亭记》是唐代文学家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期间所作的一篇风景小品,小品介绍了冷泉亭宜人的景色;《冷泉亭》是宋代诗人林稹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可称写景佳作,描绘西湖冷泉亭一带优美绮丽的风光;《冷泉亭放水》是南宋诗人范成大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该诗描写登飞来峰在冷泉亭看放水的情景。
又走过壑雷亭,一阵剧烈的咳嗽又起。爱人给我买了“素鸡”吃,且搀扶着我走。这“素鸡”真好吃,像是豆类做的,味道香甜可口,吃完还想吃,竟一时间忘记了咳嗽之苦。
旧时的壑雷亭(来自百度百科·侵权删除)这壑雷亭相传是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的第十世孙,担任临安(今杭州)知府时所建(现存的壑雷亭是在清光绪十五年<1889>重建的),取名来自苏东坡的诗句:“不知水从何处来,跳波赴壑如奔雷”。宋代时,亭子旁的石门闸因冷泉池下雨时涨满而大开放水,其时涛声阵阵,奔腾赴壑,发出震耳欲聋的声音,有“壑雷”之强烈感觉。前述范成大诗就是描写这情景的。
由于我咳得实在难受,我们只好不去北高峰了。
(待续)
注:此文(原标题《1983·秋,长江召唤,我们出发……》,为了标题更具时代背景,也更加含蓄和洗练,故改之)是记叙散文体裁中的游记,且是沿着时间场景顺序,以日记形式和场景变换为行文结构(进行连载);同时,为了使内容更加丰富,采取“时空叠加”的方式,加入了同一空间的不同时段的内容。
本文为作者断续历时11年于1994年底完成,然后压箱底25年;2019年第一次修改,增强了文中历史事实、时代特征、地理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史料性与真实性,尽可能做到顾言而见貌,即字而知时;2020年6~12月第二次修改,对第一次增改再次补进文史地情内容,进一步加强了行游中从感受到感悟的内心演进,并修辞润色完善;全稿约8~9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