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即是多,慢即是快
1
小时候被教育,坚持就是胜利,努力就会成功。
长大了发现,小时候的这些德育更像现在的成功学。
而成功学的本质,就是告诉你方向,却不给你具体方法,并用小概率的例子来佐证通用的道理。
坚持不代表胜利,努力更只是成功的基础而已。
正如光牧兄说,“坚持”是个自我催眠的词汇。一件事情需要“坚持”才能成功,意味着该事本身已超过了你的能力圈,并带来痛苦。
很多时候“坚持就是胜利,努力就会成功”这句话,只是为了掩盖自己乱动、掩盖自己低水平勤奋的遮羞布而已。
2
以前觉得创业很难,难在于不知道做什么,不知道这么做对不对。
近期才明显的感知到,做什么、怎么做,都是可以用统一的系统模型去挖掘和验证的。
能用统一的模型去解决大部分问题,原因是互联网存在着巨大的信息不对称。
于是,无论是出海卖货、小程序、知识付费、虚拟货币、社群,
在两个月内,我都进行了深入研究和部分实践,
坦率的讲,每一个领域都有着巨大的掘金机会。
但是,我能Hold住这么多么?我真的要同步研究那么多么?
让时间忙碌到没有间隙,是否只是高压下逃避思考的方式而已?
最近机缘巧合认识光牧兄,臭味相投,不亦乐乎。
他做速记的水平令人发指,并在认知学习、刻意练习方面有着较深的研究。
正巧他在参与永澄老师的共读《思考,快与慢》的活动。
每周1346早上5点起床共读研究这本书......极高标准,高到15天他们只读了几页。
光牧兄却极不建议我参与,觉得我事情太多,并陷入低水平勤奋的陷阱中。
“慢即为快,少即为多”。
他的话让我陷入了反思。
3
出海卖货、小程序、知识付费、虚拟货币、社群......
我在“努力”,也在“坚持”。
可对于这些事,我到底用了什么样的解释、决策、假设和反思系统?
我是用了什么样的信息去判断这些事?
我做这些决策的假设是什么?
后来往远的想,
过去两个月那么忙碌,可有预期的结果?
毕业这些年,每一次决策都是基于什么样的假设?
那些决策背后的假设系统,是否从来没有迭代升级?有没有存在巨大的假设偏差?
基于时间的复利价值,这些年我积累了什么势能?
4
永澄老师说:
慢就是快,就是在关键的地方慢下来,比如说知识阻塞之处慢下来,通过慢让自己实现快,“慢”是“快”的方法。
少就是多,就是找到关键的事情去做,一件事可以起到巨大的作用,“少”就是抓系统的关键点。
那对我来说,关键的地方是什么呢?什么是我关键点关键的事呢?
正如光牧兄讲的,每天那么多事,说明没有找到最重要的那件事。
而如何去评价一件事是否关键是否重要?永澄老师的决策标准是:
能否加深认知深度
是否在自己的能力圈中
是否有时间复利
边际成本能否会大幅度下降
是否让自己充分暴露在正向黑天鹅高发的地方
想了想,我还没有形成自己的决策标准。且把老师的标准先拿来用吧。
显然,我应该停下大部分事情,
去提升自己的认知深度和宽度,搞清、修正自己心智的底层逻辑,
并遵循刻意练习的原则,找到导师和组织,扎进去。
持续输出,通过复利力量,做价值变现。
有了目标,分解的第一步是什么?
于是,我跟着光牧兄参加共读去了。并做了好些断舍离。
5
如果你只能做一件事,你会选择做哪件?
你的决策原则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