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改——思维+工具

关于教学评一体化——课时教案的设计

2021-03-14  本文已影响0人  琼光蛋_930

      学科核心素养是我国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一个新的概念,是学生通过学科课程学习所形成最基本、最重要的素养,是学生在课程学习和实践活动中养成的具有该学科特征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品质和基本经验的综合。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或学习领域)的具体化,是学生学习一门学科( 或特定学习领域)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关键成就,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

      要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那如何提高,那就要让学生深度学习,那什么是深度学习,如何判断是否进行了深度学习提出了一种教学方式——教学评一体化,由此打造一节思维课堂。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评价三者相辅相成,以教促学,以评促教。

      以下详谈我认为如何在教学评一体化理念下设计课时备课。

    我们的课堂从逻辑上应该从想要的达到的学习结果导出,而不是从我们擅长的教法、教材和活动导出。课堂应该展示达到特定学习结果的最佳方式。(逆向教学设计)

    首先是分析。分析课标。分析教材。分析学情。都是老生常谈,但崔教授指出一个关于学情分析的新思路,那就是起点分析、特点分析以及难点分析。如何将一堂课备好,要明确学生目前的认知程度,以及所处学段的思维的特征,结合这两样要分析出本节对于学生来说的难点是什么。该如何去突破。

普遍现象

      接着是学习目标的设计,关于学习目标的设计很有研究意义。北京十一学校王校长指出,一位优秀的一节课的设计我感觉要把百分之六十甚至七十的时间放在学习目标的设计上,此处我用的词为学习目标w而非教学目标,这就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主人公是学生,是学生通过这节课要完成怎样的目标,学生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去了解或者理解或者能够完成怎样的任务等。所以一般情况下,我们说学习目标的设计要具有可操作性、可评价性以及成果性。这个学习目标是让学生去看,让学生看完后知道自己将通过怎样的方式(可操作性)并且要达到怎样的效果(成果性)。

    目标设计后最为重要的不是评价任务的设计,不是紧接着设计围绕这个目标要展开的活动,要设计的问题等,而是评价标准也就是评估方案的设计。

崔教授详细的展示了目标评估方案的设计思路

      评价任务完全可以放到学习过程中去。此处均为嵌入性评价。明确评价方案后,围绕其设计任务,再根据任务去设计活动。在任务和活动中也要有嵌入性评价,对学习活动的每一步起到一个监测的作用。在真正上课时,根据学生的反馈不断的调整学习方式。促进学习的课堂评价就是通过课堂评价的方式促进学生不断瞄准向靶心的过程。

    将评价嵌入活动要求中,有利于学生按照评价标准自我引导、自我监控、自我调节,同时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习惯的指导。通过这样标准明确的评价,学生会对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做到心中有数,进而明确下一步的改进措施,达到了促进学生学习的目的。

    每次我们的教案设计时候都会有一个达标测试或者当堂检测,其实这就算是一个结果性评价,对学生是否完成本节的学习目标做一个小检测。

    以上就是我对教学评一体化理念下课时教案设计的一些粗浅的看法,如有不当请专家老师批评指正。

    结尾我想谈一下这个讲座对我启发最大的一个地方。

      关于表层学习与深层学习。同样一个问题——数学课上你是如何得出圆周率的?很明显两种答案截然相反,那么两种答案的背后也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教学方式。第一张图明显的是传统的填鸭式教育,学生确实能知道圆周率是多少,但对于怎么得出的并不知道,这也体现了应试教育的弊端,学生会做题,学生是得分机器,但严重缺乏创新思维和意识,得到的学习成果也是肤浅的,并不能学以致用。而第二张图很明显,这位老师带领着他的学生们进行了探索,保留孩子们的好奇心,让他们自己动手去探索去研究圆周率,在动手中就能发现不同的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接近一个固定的数,这个数就被称之为圆周率。孩子因为自己动手探索出来的,所以她有话说,她可以明确的表达自己的想法。我反思自己的日常课堂,其实更偏向于第一种老师,“不敢”“不舍得”放手让孩子去探索,其实是扼杀了孩子们的好奇心以及求知欲,一味的填鸭式的教育他们,久而久之他们不愿意动脑,不愿意动手,只是等着老师们的“投喂”,所以对学习的兴趣也大打折扣。

      所以深度学习的重要性显而易见,思维课堂的教学也是相当重要。听了很多报告,也看了很多研究方向,包括大课堂实施小课题研究又或者教学评一体化,又或者数学思维与语言研究,归根结底就是为了提升学生的核心学科素养。说再多看再多都比不上做,从教案的设计上开始,从手里的每一节课开始,慢慢探索,慢慢接纳这种模式,不再剥夺孩子思考的权利,把课堂把“数学世界”还给他们!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