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德福七年级渭北的树,人间的诗

《次北固山下》----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的另一种解读

2021-12-18  本文已影响0人  渭北春树_Joshua

原文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所谓达芬奇式解诗

在学完“文艺复兴板块”后,就借用文艺三杰的名字,来让孩子做刻意的思维练习。

所谓“达芬奇式解诗”就是运用诗歌提供的信息,甚至蛛丝马迹,先努力完整的还原诗人当时所处的情境。类似于营造出一个“诗人最有可能处于的那个场景”。

然后邀请“读者/学生”进入这个“还原的场景”,进而感受“诗人的感受”。从而可以进入自己感受的“诗意性写作”。这部分我叫做“拉斐尔式写诗”。

形成一个 “分析部分 - 综合感受 - 写作输出”的训练环节。

我觉得干老师的文章“深谙月理的《峨眉山月歌》”就属于“达芬奇式解诗”,原文链接

解诗过程;从五把钥匙开始

我和学生从五年级开始在日常晨诵中,通过读诗,逐渐总结出“解诗的五把钥匙”,包括:“标题老实,虚实结合,对比张力,寓情于景,意象隐喻”。当然也有的诗并不是五把钥匙都有效,但大部分通过“五把钥匙”+“常识”是可以解析和还原的。

因为这里主要想说说“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的看法,所以,仅就第一把钥匙“标题老实”出发,结合七年级之前学过的知识内容,补充一些常识和背景信息,试图还原场景。

标题老实

文章标题“次北固山下”,就很老实。说明本诗写的是:“到北固山下了”这件事。但具体的信息不详。

接下来就在读诗中逐一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
首先,需要地理常识+历史信息,北固山,在今天的江苏镇江,在长江南岸,这些知识在中国地理“长江之歌板块”中已经学过。

这里唐代时属于润州,最重要的信息是,这里有一个京口渡,连接“隋唐大运河”的“江南运河段”。对面有个瓜州渡,属江北扬州/江都,连接“隋唐大运河”的“古邗沟运河段/里运河”。因为隋唐时,长江镇江以东就江面宽阔,呈喇叭口状,难以横读。又因为“隋唐运河”在古典时代的交通要道属性,所以,一般去江南或江淮,都会通过这个位置。“北固山”,“北固楼”成为诗歌中经常出现字眼。

image.png

那么作者要去干什么呢?考虑到唐代很少有人从长江口出海,(一般通过明州,今宁波一带),所以诗人估计要往南或往北继续走。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这一句的

image.png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image.png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游子的家乡在洛阳,现在羁旅奔波,出门在外,马上就要过年,自己却还要向着远离故乡的方向行进。 每逢佳节倍思亲,不由得诗人更加起“怀乡之思”。思念家乡,思念亲人,而家乡亲朋也想必盼望自己,希望能够得到自己的消息,但“锦书难托”,乡书难达,是何等悲凉!

这样,我们就拼凑推理出了一个“即将过年,正在过年”的时节,一个仍然需要奔走的游子所经历的“旅途一个剪影”。

无论其他的人对于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的解读是“江南风物论”,还是“哲理论”,在我这里,更愿意相信,这是游子看到日月穿梭,年华渐老过年佳节却不得不“羁旅奔波”,心情起起伏伏的含蓄表达。

说明

达芬奇式解诗,并非要焚琴烹鹤,把“诗歌”大卸八块。而是“刻意的思维关联性训练”,是我们班针对七年级“思考力发展”需求,对以往所学的一种“关联性整合”。
当然,解诗也是目的之一,最终是希望“学生”能够“代入场景”,感受诗歌氛围和情绪,完成写作。

(Shaohua @2021-12-18 根据课堂讨论回顾整理)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