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鹿艺术之家首页投稿(暂停使用,暂停投稿)

空纳万境——潘文良作品的留白艺术

2017-10-22  本文已影响603人  国学空间站
潘文良作品 潘文良 潘文良作品 潘文良作品

中国绘画艺术空间扩展和延伸的最佳途径是“空白”。“空白”,是中国绘画独具特色的艺术创造,是最赋民族特色和艺术风格的。什么是空白? 即中国绘画不象西洋绘画那样用色彩将画而填满,而是根据艺术构思、形象、主题的需要。在画而上留足一定的空白:“墨浓湿干淡之外,加一白字,便是六彩。白即纸素之白。儿山之阴而处.树头之虚灵处.以及作人作水、作烟断、作石断、作道路、作日光.是空白。”

潘文良作品

空白,是中国绘画空间结构的需要:“亦须上下空阔四傍疏通遮几潇洒。若充人塞地满幅画了便不风致。”留足上下四方的空白才能使画而潇洒而有风韵; 若结构上充人塞地,就会使人感到拥塞窒急。

潘文良作品 潘文良作品

中国画讲究大空小空,即占人所谓密不通风,疏可走马。疏可走马,则疏处不是空虚,一无长物,还得有景。密不通风,还得有立椎之地,切不可使人感到窒急。许地山有诗:'乾坤虽小房拢大.不足回旋睡有余。’此理可用之于绘画的位置经营上。”位置经营得好,空白留的适当,则空白处亦可见出画意。当代美学家宗白华强调“中国画上画家用心所在,正在无笔墨处”。

潘文良作品 潘文良作品

“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苏轼这句诗可以说是中国画艺术品格最好的写照。以静观动,以空廓的画面和空灵的意境,包括宇宙万物万境,含蕴人生无限情怀,可以说是中国画独到的艺术追求。

潘文良作品

空白在中国古典艺术里是一个很重要的范畴,它与中国古典艺术所追求的以无形写有形,以形写神,以实写虚等美学原则是一致均。中国古典诗歌讲“诗贵含蓄”.要求诗歌应“含不尽之意于象外”。所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可说是这种原则的最高境界了。中国传统戏剧,舞台布景大多是虚景,所用道具多是假设,时间和空间的转换也不依赖舞台背景的变换,演员几个小的动作,就可以完成上天入地,骑马摇船等全过程,这都是中国古典艺术所遵循的美学原则的具体体现。

潘文良作品

任何一幅国画都是这种虚与实的有机统一。有实无虚不成其为艺术,有虚无实则不能成其形。画面中的虚处与实处是有机相连、统一于一体的。我们常常可以在国画中看到,画家意在画云却画山,山间空白,看似云气缭绕;旨在画月却画云,云中空白,透出日月的辉煌。看来有形可以虚,无形亦可以实。如烟水云霞不着笔墨可化为虚象,画中空白在景物实相的对照下,又显示出山水烟霞的实景。

由于虚与实相生相成,国画中笔墨未到的空白画面,在与整个画面的关系中,成为有机组成部分,留下“艺术空白”,使画面具有丰富的启发性、暗示性和召唤性,从而为欣赏者的想象和再创造留下了广阔的空间。

潘文良作品

清汤贻汾深有感触地说:“人但知有画处是画,不知无画处皆画,画之空处全局所关。”王显在《东庄论画》中也这样讲:“奇者,不在位置,而在气韵之间;不在有形处,而在无形处。”戴照似乎说得更为贴近国画创作实际;“画在有笔墨处,画之妙在无笔墨处。”“妙在无处”可以说是诸多国画家们的共识。在他们看来,国画最紧要的地方,不在实象,而在无笔无墨的空白处。

潘文良作品

在构图时留出天与地的空间,同时也就留出了画家和观赏者心灵流动的空间。这一方面是国画家特有的空间意识的体现,同时也把画中空白转化为实有的精神空间。“空故纳万境”,正是因为在这些空白中洋溢着艺术家心灵的律动,从而使国画的意境更加深远,使得咫尺的画面具有了奔腾千里的气势,死的画面也就充满了动感。所以才妙在无处。

潘文良作品

中国画的本质是“启示性”的,它给欣赏者提供的是一种通过“无”到达“无限”的道路或方式。所以国画重视的不是对外部世界做精雕细刻的描摹,而主要是通过内心感悟,去把握宇宙和自然生生不灭的“道”。

潘文良作品

庄子说:“瞻彼阕者,虚室生白。”中国画正是通过这个“阕者”达到“天地万物入我庐”之境界。

潘文良作品 潘文良作品

老子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中国画内含的丰富精神实质。就在国画的空无中缔生出来。

潘文良作品 潘文良作品

我们正好可借这个窗户,欣赏潘文良先生作品,进入国画浩瀚的领地,去把握中国画独具的意味和精髓,领略其国画独具的魅力。

图片——潘文良作品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