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心理学笔记集(更新ing)
写在前面:
假期开始系统学习心理咨询师的基础课程,主要还是在写文章的过程中发现缺少信手拈来的理论支架。虽然我说的东西有道理,起效果,但毕竟只是经验总结。师父常说,如果只是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相当于一直在现象里游泳。不久前听的李镇西老师的网课,也在强调,如果只学技巧性的东西,什么兵法、妙招,是永远不可能生出智慧的。因此,这个假期我先暂停输出,开始针对自己缺少的东西做系统性输入。
开始我觉得学这个是助长教育智慧,但说实话,目前已学了三大章节(社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我常常有种自己心灵得到治愈的感觉。虽说考教资需要考心理学,工作以后也考过B证,但主动学,和为考而学,确实存在巨大的差异。
笔记的方式,也是忘了从哪本书学的,即不要学习当下马上做笔记,而是先吸收,再整理。这招确实高明,因为当我今天开始整理,我发现那些标了重点的,贴了标签画了红线的,又好像第一次看一样。渺小的人类,还是不要过于自信挑战遗忘曲线,就这样边学边复习整理前面吧。7月的时候光听课其实没什么感觉,这样听吧做笔记吧一个月过去了,这几天明显觉得手很“痒”,想写点什么,甚至会有一些期待开学,带着我学到的东西尽快投入实践中,受受挫折,找找方法。罢了罢了,还是珍惜难得可贵的假期时光,静下心来加油把剩下那么多的好课多吸收一点吧!
ps:做笔记的部分,无关考点,也无系统,完全是根据我的需要,即我觉得这部分能对应之前写作理论的缺失,或者能用到我预设的某个场景,便记录。如有所需,建议还是回到系统中联系上下文再看看,免得误用(⁎⁍̴̛ᴗ⁍̴̛⁎)
一、人本主义章节
马斯洛:自我实现的需要
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层次的需要,是人类所特有的需要,是指发挥自身最大潜能的需要,是促使潜力得以实现的动力,这种动力促使个体成为他所能成为的人。
自我实现的需要是实现生命价值的需要 ,其目的是扩展经验,充实生命。马斯洛认为,在追求自我实现的过程中,人们会朝向成长的方向,完成与自身能力相符的事情,在奋斗的艰苦历程中,人们会感受到最大的快乐。
马斯洛认为,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获得自我实现的需要,其比例仅为1%,大多数人都不是自我实现者。主要原因包括:第一,自我实现动机是微弱的,容易消失的;第二,多数人不敢正视自己的自我实现需要,害怕尝试,固守现状;第三,文化环境强加给人特定的规范,阻碍个体的自我实现;第四,自我实现需要依赖于个体自己的潜能。
罗杰斯:自我是人格的核心,人格的形成与发展其实就是自我的形成和发展。影响自我发展的因素有几个方面:
积极关注的需要,是指生活中得到周围人的关心、同情、认可和温暖的情感需要。每个人都有获得他人积极关注的需要,这种需要来自他人的赞许。一个人与周围的重要他人(父母,兄弟姐妹,老师等)交往过程中,会逐渐形成基于周围人评价的自我概念。
价值条件,指重要他人对孩子获得积极关注所设定的条件。当孩子出现另父母满意的言行,父母就会给予赞许,孩子在寻求积极关注的过程中,会逐渐明白哪些行为会得到积极关注,从而形成获得积极关注的价值条件。当孩子做出好的行为收到表扬和赞许时,其自尊水平就会提升,好的行为也会持续下去,价值条件就会被孩子内化,成为自我的一部分,之后便可以指导儿童的言行。
无条件积极关注:每个人都是有价值的,都应当得到爱。父母和重要他人的积极关注应该是没有附加条件的,这种无条件的,充分的给予儿童的积极关注,就是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在充分无条件积极关注下,儿童会接纳所有的经验,而不是否定自己的经验,也不会为了迎合他人而扭曲自己。这样的人能自由的接纳自己,甚至自己的弱点和缺点,能够依靠自己的感受来指导自己做正确的事情,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特征,并且开始实现理想的自我。
“我是谁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在你那里,我是谁。”
二、行为主义章节
班杜拉——自我效能感
班杜拉认为,个体只有做出明确的决定并付出必要的,加倍的努力,才能改变自己的行为。
结果期望:个体认为他的行为会导致一定的结果程度。
效能期望:个体认为自己能够带来特定结果的程度。
相信某件事会发生和相信你能让它发生,二者是完全不同的。班杜拉认为效能期望比结果期望能更好的预测行为。效果期望有四个来源:
1)亲身掌握经验
2)替代经验(看别人做会有什么结果)
3)言语说服(假如言语说服都没能起作用,期望会削弱)
4)生理与情绪状态:会通过生理与情绪状态判断自己的能力。如果生理信号表现出镇定与勇敢,个体确认自己是镇定的。
三、社会心理学
社会影响
1.社会促进(社会助长)完成某种任务时,由于他人在场提高绩效(含实际、想象、隐含在场)
社会抑制与之相反。
社会促进的两种效应:
1)结伴效应:个体感受到社会比较的压力,从而提高工作或活动的效率
2)观众效应:是否有观众在场,观众多少及观众的表现对其活动的效率有明显影响
扎荣克(美)的优势反应强化说
他人在场时,个体动机水平会提高,优势反应易于表现,弱势反应会受到抑制。如果是相当熟练或简单机械性工作,他人在场会提高效率。相反,如果是正在学习或还不熟练的费脑子的,需要集中注意力的,他人在场会对个体产生干扰。
后人深化:他人在场会唤起个体对他人评价的认知,是影响社会促进更重要的因素。个体成长过程中不断收到他人评价,并逐渐学会关注他人评价,赢得他人好的评价。在场的他人也许对活动并无多大兴趣,旦活动者认为他人正在评价自己,于是激活竞争机制,产生促进作用。
2.社会倦怠
磨洋工,社会懈怠的主要原因是个体在群体活动中的责任意识降低,被评价的焦虑减弱,因而行为的动力也相应下降。如果加强考核,让每个人在群体活动中的努力和成果量化,就可能有效地减少社会懈怠现象。
态度形成与态度转变
一、态度转变的影响因素——传递这方面的影响因素
1.传递者的威信(是否专业,如医生和朋友说你病了,你会信医生。)
2.传递着的立场(如销售卖衣服,意图是想完成业绩还是为你实际考虑。)
3.说服的意图:如果接受者认为传递着可以影响他们,则不容易转变态度;如果认为传递着没有操控他们的意图,这样心理上就没有阻抗,对信息的接受就容易,易于转变态度。
4.说服者的吸引力:接收者对高吸引力的传递者有较高的认同,容易接受他们的说服。如商家请明星代言广告。
二、典型逆反心理
1.超限逆反:过度接受某种刺激后出现逃避反应。如父母整天喋喋不休会让子女不胜其烦
2.自我价值保护逆反:自我价值和尊严对人的生活具有特别的意义。当外在的劝导或影响威胁到人们的自我价值的时候,人们就会有意、无意地进行自我价值保护,对外在的影响起对抗反应。父母站在权威的立场上批评或否定子女,不留面子,子女由于自我价值保护逆反,就可能出现反其道而行之,故意和父母闹别扭,以显示自己的尊严和力量。要有效地说服别人,就必须给别人留面子,维护他们的价值和尊严。
3.禁果逆反:理由不充分的禁止反而会激发人们更强烈的探究欲望。如果没有充分的理由,而对事情简单地禁止,那么该事物就会对个体产生特别的吸引力。
三、角色扮演与态度转变
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在一个时期内把自己当成另外一个人,并按照这个人的态度,行为模式来生活,那么这个人的态度和行为模式就会最终固定到角色扮演者的身上。使得扮演者形成新的态度和行为模式,从而最终实现态度转变。
角色扮演,让个体学习和建立新的行为模式,是转变态度的一种很有效的办法。
四、发展心理学
一、教育和教学与心理发展的关系(维果斯基)
1.最近发展区:指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实际水平,在成人的指导下或与有能力的同伴合作中解决问题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
2.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教学要引导发展和促进发展。只有走在发展前面的教学才是良好的教学,才能促进发展。
3.学习和指导的最佳期限:(1)以个体的发育成熟为前提(2)要以一定的心理机能为发展条件。最重要的是某些心理特征处在开始形成而尚未达到成熟的地步时,进行相关教学效果最佳。
二、认知发展本质的适应理论和主动建构学说(皮亚杰)
智力的本质是适应,智慧就是适应,是一种高级形式的适应。
三、以认知结构发展特点为标准划分心理年龄发展阶段(皮亚杰)
前运算阶段(2-6、7岁):这个时期,儿童将感知动作内化为表象,建立了符号功能,可以凭借心理符号进行思维,从而使思维有了质的飞跃。皮亚杰指出前运算阶段儿童的思维特点有:
1.泛灵论
2.自我中心主义
3.不能理解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4.思维不可逆
5.缺乏守恒
具体运算阶段(六七岁-十一二岁):具有守恒性,脱自我中心和可逆性。该时期心里操作着眼于抽象概念,属于逻辑性的,但思维活动需要具体内容的支持。
四、以人格特征为标准划分年龄阶段(埃里克森,人格八段轮)
童年期(小学时期,6-11岁)这一阶段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能力品质。(为喜欢的东西,想做的事情可以熬夜,努力,但如果能力不能得到展现或者获得认可,就会产生自卑感)
青少年时期(12-18岁)主要发展任务是形成角色的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乱;良好的人格特征是诚实品质。
“教育,做园丁还是木匠。园丁,知道每样植物喜欢什么,需要什么,用它喜欢的方式培育;木匠,不管它喜欢什么,要改造成我喜欢的样子。”
五、人格适应
弗洛姆:爱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是积极的与他人分享、主动的参与、慷慨的基于。在给予的过程中丰富他人生命的价值,使自己生命 的意义在他人身上得到心的延续,这种延续反过来使自己获得新的希望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