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悬案的角度

2018-09-01  本文已影响0人  曹庆峰Franck

话说战国的时候有一桩悬案。荆轲刺秦王的时候,需要带一个助手。找来找去,找到了燕国的秦舞阳。

为啥找他呢?因为据说他“十二岁好杀人”,这个爱好很社会,满骨子花臂大哥的味道。

可是,等到荆轲带着秦舞阳见到秦王的时候,秦舞阳“色变振恐”,人脸色都吓白了。

于是,有了很多种解读,其中有两种特别有意思。

一说是,秦舞阳是燕国大将秦开的孙子,他之所以年少好杀,是因为他家有权势,别人拿他没办法,也就是现在说的“我爸是李刚”。

另一说是,此人易怒,怒后面白。看到秦王犹如见到杀夫仇人,情绪激动,露了怒像。

前一种,小秦同学就是一个怂包;而后一种,其人也算得上好汉了。由不同的解读从而定义出完全相反的结论,成了一桩悬案。

这就很有趣了,一个事件的表像和过程完全相同,却推导出两种孑然相反的结论。想想我们在恋爱,家庭,乃至工作中不也经常遇到这种悬案吗?

一个人观察事物的角度,决定了他观察的结果。可能无论那种角度都不是完全对的,毕竟我们不是二维世界,因此,不妨多换换角度,欣赏这世界多维的模样了。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