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养育孩子||女孩篇04
女孩到了14-18岁,进入青春期,成为少女,亭亭玉立,也有了自己的朋友和小闺蜜,身材也开始发生变化,越来越像成人,她与身边的朋友在一起多了,与父母交流减少。
实体书这时候是养育女孩的关键期,爸爸妈妈有惶恐和担心,很正常。但要管理得法,一方面要有意识地和孩子多交流多沟通,多理解她,关爱她;另一方面还要有意识地朝“严”的方向管教,因为这个年龄段她可能接触到性的风险,孩子过早地介入成人世界,风险很大。
如果父母太放手,任其在外交往,不管不顾,没有规矩意识,容易发生不可预知的问题。因为孩子看起来长大了,但她的大脑皮质还没有完成成熟,她还是一个孩子,她需要父母的正确引导。
比如说,晚上几点钟一定要回家,什么样的派对不能参加的,穿衣服要注意什么样的尺度,父母最好跟孩子做出规定。
同时,要让孩子知道她要为自己的成长负责,知道她的所作所为会影响到她的生活。
史蒂夫·比达尔夫在《养育女孩》中列举了一个特别极端的案例:一个十七八岁的女孩,放学时跟一个同学一起走到人行道,看一眼是绿灯,就走过去。这时一辆车开过来,直接把女孩撞飞。女孩身受重伤,开始治疗。治疗康复后,女孩产生了很强的应激心理障碍症。她每次见到马路就非常紧张,浑身发抖,不敢过去。
这种情况导致女孩无法上学,爸妈带她去看心理医生,还一味地安慰孩子,狠狠地责怪那个司机。
过了一段时间,孩子就一直这样发抖,一直也好不了。
后来心理医生就问女孩:“这件事情你有责任吗?”女孩说:“我没有责任。”医生说:“责任在谁?”她说:“责任在那个司机,那个司机闯红灯才把我撞倒的,所以不是我的错,是他的错,他闯红灯撞了我。”心理医生继续问:“你真的觉得自己一点责任都没有吗?”女孩突然想起她当时没有往两边看,觉得有绿灯就可以了,没有想过要观察。医生说:“这就是责任。你要为自己所做的事负责,你要知道虽然更多的过错在那个司机,但是我们自己要懂得照顾我们自己,懂得过马路的时候要两边看,这是对自己的保护,这也是你的责任。”
这件事情之后,这个女孩的病竟然慢慢好了,当女孩意识到自身有责任时,她的心里反倒放下了,她觉得:“我以后会注意的。”这就叫作成长。虽然这个经验非常惨痛,但这个就叫作成长。
在14-18岁时,孩子会面临特别多的挫折,特别多人际关系的矛盾,特别多学业上的障碍。这时候家长需要让孩子知道她自己的责任,当她能够感受到责任时,她才能够一步一步地成长起来。
史蒂夫·比达尔夫告诉我们,养育女孩要像掌上明珠那样爱护她们,要时刻呵护、时刻管理、时刻监督、时刻做她们的榜样。
在女孩成长过程中,史蒂夫·比达尔夫还告诉我们,女孩子有五大危险区值得注意:
第一,过早地性感。不要让孩子十五六岁、十四五岁就开始学会打扮,学会涂脂抹粉,穿体现身材的衣服等等。有的父母觉得,这多美、多漂亮啊,不能扼杀孩子对美的追求。
家长要知道,过早追求外在美的孩子,价值观会不会受到影响?孩子会不会觉得,对于一个女人来讲最重要的就是容貌。
现在越来越多的孩子觉得女人最重要的就是外在美,拿大量的钱去做整形、做微整,让相貌变得更好。这里并不是说不可以做微整、不可以做整形,可以让自己变得美一点,但要让孩子知道,外在美绝对不是一个女人最重要的东西。
当一个人追求最重要的东西是相貌美,她这辈子有可能走在乞讨的路上,她可能会永远依赖别人。
怎样做才能不使孩子过早地性感?父母在家要做好榜样。妈妈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得总是那么在意外貌,当一个妈妈过分地在意外貌时,女儿自然就会觉得外貌很重要。孩子交友的时候多引导跟一些朴素的女孩子在一起,不攀比,不炫耀。
第二,喜欢做坏女孩。现在在校园凌虐事件中,女孩子的比例特别高,经常见到那些打人的女孩,脱掉同学的衣服,带头欺凌别的女孩。
怎么会这样?打人的女孩中有很多是富家子弟,她们家境好,但她们的心灵有缺陷,家长不引导孩子、管理孩子、教育孩子,用错误的方法把孩子养育得特别暴力,孩子感受不到别人的感受,常去打人就不是偶然的了。
遇到这样的情况,反击肯定不是好方法;专家建议,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孩子像岩石一样坚定,大声地说出我不高兴!我很生气!用坚定的目光瞪着打人者,跟她们反抗。必要要还手,不要去报复性打架。可以警告打人者:“我会寻找家长和老师的帮助,我不会沉默不语,我一定会寻求帮助。”
父母要起到保护孩子的作用,最起码不要让孩子在学校里受到别人的欺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