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李杜”和“小李杜”·诗仙李白
一、“诗仙”李白
从今天开始,我们要学习一个新的主题:大李杜和小李杜。小朋友有没有觉得很新奇?其实大李杜是两位诗人,小李杜也是两位诗人。
“大李杜”是李白和杜甫的合称,“小李杜”是李商隐和杜牧的合称。换句话说就是,大李杜指的是李白和杜甫,小李杜指的是李商隐和杜牧。不过在很多资料中,我们看到,就直接称李白和杜甫为“李杜”,只是为了区别李商隐和杜牧,所以加上“大”这个字。那么,小朋友们,如果看到“李杜”这个词,我们要知道,这是李白和杜甫的合称理解了吧?
今天我们先来学习李白的诗。在这之前,我们先来回忆一下以前学习过的内容。在讲崔颢的《黄鹤楼》这首诗时,我们提到过李白。李白被称为“诗仙”,是个很有本领的人,才华横溢,他写了很多很多诗,在《唐诗三百首》中,他和杜甫的诗占的数量最多。
李白不但有才,而且非常勤奋,他向别人自我介绍的时候,说自己“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什么意思呢?我大致翻译一下就是:5岁的时候就开始诵读六甲之术,10岁的时候就开始观看学习诸子百家的学说。
我觉得这个事情应该是真的,但是含有一定的夸张成分。李白这个人浪漫、豪放,小时候也比较贪玩,即使“诵六甲、观百家”,水平也不会太高,他不属于神童。但至少说明一个事情,那就是他博览群书,看的书非常多,这一点很值得我们学习。没事多读点书总是好的嘛!
我们说过,李白出生于公元701年,今年是公元2020年,小朋友们用2020减去701,看看得出的数字是几,就知道李白出生离我们有多久了。这个年代大家一定要记住,因为盛唐时期的很多诗人,都可以以李白的年龄为坐标,看看他是比李白大,还是比李白小,这样我们就很容易记住,也很容易理解诗人之间的关系了。
李白出生的时候,正是唐王朝的兴盛时期,当时的皇帝是谁呢,还记得吗?是我们历史上的一代女皇武则天。不过,到公元705年,女皇武则天的儿子唐中宗李显,在宰相张柬之等人的策划下,逼武则天让出皇帝之位,李显继位,恢复大唐国号,那一年年底,武则天便去世了。这时候李白5岁左右,所以李白和武则天没有交集。
在这里我稍微说一句,为什么说武则天的儿子李显当皇帝,是恢复大唐国号?因为武则天当政时期,把国号改为“周”,一般这一段时期称为“武周时期”,但是历史书并没有做严格的区分,仍把武则天当政时期看作是唐朝时期。
史料记载,李白出生在碎叶城,在哪里呢?就在今天吉尔吉斯斯坦境内。但这个地区当时是唐代安西都护府辖区,所以要记住,李白不是外国人哈,他是我们中国人。
五岁时,李白随着他的爸爸李客到了四川,然后在四川长大。刚才说了,李白从小饱读诗书,按照当地的习俗,文人读了万卷书,必须再行万里路,这才是精彩的人生。这就是小朋友们常听到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于是,到了18岁,李白便辞别了父母,开始云游天下。当然,这个阶段他还没有任何名气,只能在附近溜达溜达,主要就是在四川省境内走走,走了六七年之后,有经验了,而且他也有点名气了,开始行走天下。25岁那年,李白决定离开蜀地,也就是离开四川,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就像我现在人说的,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李白到处溜达,而且喜欢到处题诗,经常看到眼前的美景就会诗兴大发,来上一首。今天咱们先学一首非常有名的诗,历史上很多有名的大文学家都喜欢,这首诗就是《渡荆门送别》。
《渡荆门送别》(唐·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25岁那年,李白决定离开四川,去看看外面的世界。这次他选择的是一条水路,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一般古人出四川地区都会优先选择水路。这次李白坐船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之外驶去,目的地湖南、湖北。好奇心强的小朋友要问了,他为什么要去湖南、湖北?我也不知道,我没查到原因。也许是想拜谒一下楚国的先人们吧。
说到楚国,我们回忆一下前几周背的《朝代歌》,大家一起默默地回忆一下哈,其中有一句叫: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让我们穿越到战国时期,当时战国有7个国家比较厉害,它们分别是:韩、赵、魏、楚、燕、齐、秦,最后秦国把其他6国都给灭了,统一了中国地区,秦国的国君嬴政也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叫秦始皇。刚才说的韩、赵、魏、楚、燕、齐就是秦国灭六国的顺序,这是一个小知识点,有兴趣的小朋友可以记下来,小学高年级时需要掌握的。
在战国时期,楚国的文化还是很丰富的,出现了像屈原这样伟大的文学家。是的,这位屈原,就是我们端午节要祭奠的那位诗人屈原。小朋友们想想,楚地文化这么多,这么好,这不,就吸引李白来游览了。
我们来看这首诗的前两句:“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李白坐船来到了荆门,荆门就是荆门山,在湖北省 宜昌市 宜都市西北、长江南岸。你要是有地图,就现在上面找到湖北,然后在湖北省找到宜都市,荆门山就在宜都。从四川到荆门山,确实挺远的,所以“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这两句写的是李白坐船来到了离家乡很远的荆门外,这里就是战国时代的楚国。
第三第四句说:“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这两句是说,船走着走着,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长江滔滔奔涌,翻腾着流入广阔无垠的荒原。这两句是写景,写得很有气势,很大气的那种。这里有个字,用得特别好,是哪一个字呢,就是“山随平野尽”中的“随”字,写得特别的生动,很准确。小朋友想象一下,李白坐船往前走,两边的山是不是向后退啊?不过李白却说,山是随着他走的,山都动起来了,一直走到一望无际的原野,一直走到山都消失。
接下来的两句是:“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这两句是说,晚上月亮照在水面上,宛如天上飞来一面明镜,说白了,就是说月亮照在水面上,就像天上飞来的镜子一样明亮。“云生结海楼。”里的“海楼”,是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整句话是说,这里的云彩一层一层的,变化无穷,好像海市蜃楼。
最后两句点题,“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这两句是千古名句,写得非常出彩。小朋友想一想,这首诗名字中有“送别”两个字,我们学过的送别诗,都是送友人或者友人相送,比如杨万里写《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还有李白写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等。但是《渡荆门送别》这首诗,只有李白一人,并没有人送他,也不是他送别人,所以,古代竟然有很多人认为题目中的“送别”两个字,不是李白写的,是后人加上去的。其实这是没有理解李白诗中的意思。
其实,李白在这里,是用了一个拟人说法,把“故乡水”想成一个人,是故乡的水一直到荆门山送别李白。李白在四川长大,所以把四川称为故乡。这里有个小知识,古人送别不会像现在的人,再见时挥挥手就结束了,甚至门都不出,感情好一点的送到门口,看着你下楼,朋友转身关门。古人送别是很有仪式感的,这个以后会给小朋友讲到,感情很深的朋友甚至是送很远很远,像杨万里当时送林子方,一路送,一路送,行了南山却北山;李白送孟浩然,一直等到孟浩然的船都消失在长江中看不到了,他还站在黄鹤楼上远望,不舍得走。
那么,这首诗中,荆门山之外已经是楚地,是当时战国时的楚国,也就是李白与故乡之水的分别之地,了解这一点之后,再看最后一句,就很容易懂李白的意思了吧?“仍怜故乡水”中,“怜”是“怜惜”的意思,这最后两句诗的整体意思就是说:故乡的水啊,它太舍不得我了,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李白说故乡水舍不得自己,其实就是表达自己对故乡的留恋和不舍之情。
整首诗的意思就是:
乘船远行,路过荆门一带来到楚国故地。青山渐渐消失,平野一望无边。长江滔滔奔涌,流入广袤荒原。月映江面,犹如明天飞镜;云变蓝天,好像海市蜃楼。故乡之水恋恋不舍,不远万里送我行舟。
二、继续学习夏天的诗
所见(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这首诗在三年级语文第一册课本上,整首诗非常好理解,我们一起来简单看看。前两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诗中的牧童,指放牛的孩子。振:振荡;回荡。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林樾(yuè):指道旁成荫的树。这两句诗意思是说: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树林里回荡。
再来看后面两句:“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中的欲:想要。捕:捉。鸣:叫。立:站立。这两句是说,牧童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于是马上停止唱歌,静悄悄地站立在树旁。
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在野外林荫道上所见到的情景:一位牧童骑着黄牛缓缓而来,嘹亮的歌声响彻了林荫道,忽然,他看到树上停着一只蝉,就想去抓,于是停住歌声跳下牛背,一声不响地站住了。
诗歌的内容,确实很简单,但是却把一个活泼好动的小牧童写得十分传神,诗人写到牧童停止唱歌站住就结束了,没有继续写小牧童是怎样捕蝉的,最后有没有捕到也不知道,让我们自己去想象,去猜测。我小时候捉过蝉,还捉住很多次,就是过程比较辛苦。
好了,小朋友们,今天就讲到这里,一不小心又讲多了,讲起来就刹不住车,我们下周要打卡的就是这两首诗哈。
8月9日打卡(①②任选一首,有余力者可背两首 )
①
《渡荆门送别》(唐·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②
所见(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