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鉴》的另类读法(24)‖对敌人软弱,就是对自己残忍
文/澧之谣
图片来源于网络《资治通鉴》原文:于是苏秦说韩宣惠王曰:“韩地方九百馀里,带甲数十万,天下之强弓、劲弩、利剑皆从韩出。韩卒超足而射,百发不暇止。以韩卒之勇,被坚甲,跖劲弩,带利剑,一人当百,不足言也。大王事秦,秦必求宜阳、成皋。今兹效之,明年又复求割地。与则无地以给之,不与则弃前功,受后祸。且大王之地有尽而秦之求无已,以有尽之地逆无已之求,此所谓市怨结祸者也。不战而地已削矣!鄙谚曰:‘宁为鸡口,无为牛后。’夫以大王之贤,挟强韩之兵,而有牛后之名,臣窃为大王羞之。”韩王从其言。苏秦说魏王曰:“大王之地方千里,地名虽小,然而田舍、庐庑之数,曾无所刍牧。人民之众,车马之多,日夜行不绝,輷輷殷殷,若有三军之众。臣窃量大王之国不下楚。今窃闻大王之卒,武士二十万,苍头二十万,奋击二十万,厮徒十万;车六百乘,骑五千匹,乃听于群臣之说,而欲臣事秦。愿大王熟察之。故敝邑赵王使臣效愚计,奉明约,以大王之诏诏之。”魏王听之。
我是苏秦,在取得了燕王和赵侯的信任之后,我的合纵之策已初显成效。但我知道,合纵的最终目标是六国联合,目前尚只有两国,要实现目标,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对于前路的艰辛,我是有足够的准备的,任何一件轻易就能成功的事,是不值得人艰苦追求的,越是难以达成所愿,越是能体现实现者的价值!
我的下一个目标,是韩国。韩国的都城阳翟是一座规模并不大的城池,这与韩国国力是相关的,然而,就是这个战国七雄中最为弱小的韩国,却是与强秦距离最近的国家,秦国东出函谷,首先受到侵袭的便是韩国。
我来到阳翟时,正值韩国新败,宜阳为秦国攻占,韩国朝野一片恐慌。
我手捧燕王、赵侯的国书,昂首走进韩国的王宫,韩王韩康正陷入极端的愁苦之中。王宫之内,韩王康正朝着满朝的大臣发火。
“寡人样你们这帮酒囊饭袋何用?”韩王康指着立在两旁的大臣们破口大骂。而大臣们正低着头,大气也不敢出,一副无能为力的样子。
“王上,并非我等无能,无奈秦军箭弩太厉害,我等抵挡不住呀!”台阶下一位将军模样的人低声地说道。我看了看这位将军,盔甲凌乱,战袍上还染有血污,显然是刚从战场上败逃而归。
“秦军厉害,难道我韩国就坐以待毙吗?”韩王康反问道。
“王上,秦王兴兵,旨在国土城池,为今之计,只能割让国土城池,暂且让敌人退兵,以求社稷安稳,抗秦之事,容日后从长计议!”另一位文官模样的大臣说道。
“不可割让土地城池,万万不可!”我实在是看不下去了,走上前去,打断了那位文官的话。
“你是?”因为刚才韩王康正在训斥大臣,所以我的突然到访并未引起他们的注意。
“外臣苏秦,拜见韩王!”我赶快向韩王行君臣之礼。
“苏秦,你是哪国使者,来我韩国何事?”韩王康收敛了脸上的怒气,毕竟当着我一个外人的面,训斥自己的臣子,有点家丑外扬的意味。
“外臣苏秦,乃燕国、赵国相国,奉燕王、赵侯之命,来救韩国于水火!”我亮出自己的身份,不卑不亢。
“燕赵相国?”韩王康仔细打量着我,似乎不相信我能身兼两国相国。
“正是,韩王方才为秦军侵犯而苦恼,苏秦此次入韩,正是为了解决韩国的忧患!”
“苏秦莫要夸下海口,凭你一介书生,有何退敌良策?”方才那位主张割地文官气势汹汹地质问我,显然对我丝毫没有信任。
“不得无礼,暂且听苏相国说说他的退敌之策!”韩王康喝退了那位无礼的文官,转而对我说道:“苏相国有何良策,请讲!”
这样的机会正是我阐述自己观点的大好时机,人在无能为力时最希望得到他人的帮助,我想,此番我的游说定会成功。
但我还是不想直接就将打算和盘托出,于是先做了一些铺垫,说道:“韩王自觉以韩国的实力可否抗衡强秦?”
“韩国国小兵疲,难以抗衡强秦!”韩王康无奈地摇了摇头。
“韩王不必妄自菲薄,韩国土地方圆九百里,甲兵数十万,韩国工匠擅长铸造强弓、劲弩、利剑,韩国甲士善射勇猛,以军事实力与秦相较,未必会输,只是韩人畏秦甚矣!”我必须要让韩王找回自信,因此先列举了韩国的长处。
韩王听了我的话,点了点头。我又继续说道:“然而韩国朝野,皆因畏秦而欲割让土地城池予秦,如此每有一战,则韩地入秦,长此以往,则韩地日减,而秦地日增,此消彼长,实力日渐悬殊,如此则韩国灭亡之日不远已!”韩国的根本问题在于没有自信,几次战争将韩国人打怕了,不敢再与秦国正面抗衡了。
“苏相国所言不差,然而该如何找回韩国的自信呢?”韩王康问道。
“韩王,仅凭自己恐怕很难找回自信,外臣此来正是奉燕王、赵侯之命,联合山东六国共同抗秦,若是六国联盟形成,韩国乃最大受益者,日后再也不必惧怕秦军的入侵了!”
“如此甚好,寡人全力支持!”韩王康听了我的话十分的高兴。
“苏相国的计策确实不错,然而苏相国又凭什么能说服六国结成联盟呢?”还是刚才那位建议割让土地的文官。
“大人迂腐,当今天下,秦国国力最盛,天下诸侯莫不惧之、恨之,若能弱秦,苏秦相信山东诸侯皆会欢欣的,眼下我已成功联合了燕、赵、韩三国,接下来还要去往魏、齐、楚,凭苏秦三寸之舌,晓之以利害,合纵大计必然能成!”我对于这个胆小的庸才十分的鄙视,因此言语上毫不客气。
“好,苏相国既然已经挂了燕、赵两国相印,也不在乎多我韩国相国一块印,寡人这就命你为韩国相国,出使魏国,联魏抗秦!”
……
离开了韩国,我又匆匆地赶往魏国。魏国与韩国的情势相近,同样也时时受到秦国的威胁。因此,我用同样的道理说服了魏王罃,顺利地取得了魏国相国之印。
如此,我的合纵大计已经成功大半,我苏秦名扬天下的日子也就为期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