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让我们对上班无爱了
从去年开始,我真正意义地过上了朝九晚五的生活,有一个大家似乎公认还不错的名头,完全只是因为稳定了。虽然是稳定了,但是如果按照之前备考GRE的战斗值为10分的话,可能工作的时候只有2分,而且这2分只是体力和时间必须花费出去的,毕竟老板买了我一天中的8小时。很显然,我对上班是无爱的。
虽然,我可以每天淡淡的无爱的去上班,但是我对工作却充满了希望和兴趣;因为,工作≠上班。根据度娘解释,上班指在规定的时间内到工作地点去工作,而工作则是劳动者将生产资料转化为生活资料以满足人们生存和继续发展社会事业的过程。所以,上班仅仅是只是工作一个子集,因为可以满足我们生存,但工作却远远超越上班。显而易见,我每天的朝九晚五是100%的上班,却绝不是满足我生存和发展社会事业的全部。
为何对上班那么被动的、凡事过线即可的我,对GRE备考、阅读、头条号、输出有着不一样的动力?可以每天主动的去做那些别人看起来特别无趣的内容?可以扇贝单词打卡450天以上?因为后者可以给我更多的主动性、乐趣和创造力,我可以对其进行把控和塑造,成就出我自己的世界,为我的目的而服务。与其相对的是,上班是很机械化的、重复的、每个月领口粮保证不会饿死的活动,好比已经发布了的程序的指令,一行一行往下运行就行了。所以,通过书或者互联网,你会发现现在Facebook、Google等公司以项目制为整个公司运行的逻辑,少的管理层级,给员工更大的主动权,提升整个团队在工作中的主动性和娱乐性,因为他们不想让员工只是来上班而是享受到工作的乐趣和自主性。这一观点在2010年丹尼尔的《驱动力》书中也有提及。
那么我们再来谈谈驱动力的问题,你可能会问那到底是什么驱动我们去上无聊的班,又是什么驱动着我们去工作呢?驱动我上班的只有一个名分和一份收入,但驱动我工作的则是主动学习。以前,驱动力主要分为生理性驱动和外在激励驱动,也就是生存的需要和物质的奖励。不过,时代已经发生了变化,虽然在发展中国家的我们,但是至少在看这篇文章的我们已经不足以靠单单这两项基本生存需要来驱动自我了。就好比衣食无忧但不会主动学习的小明同学,已经深感大学期间无所事事,天天打游戏是多么的无聊,但是也不愿意去做其他的事情了。
下一次,我们再来谈谈主动学习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