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辩谓之得明,强辩谓之失明
小明是一位小学生,每到春天学校里开满了五颜六色的花,小明很喜欢杜鹃花,每每看到开的好看的,他都会让同学用电话手表给他拍照。
一次,老师在教室的垃圾桶里看到了被折断的杜鹃花,随后老师去花坛确认,果然是学校的花被人折了。
老师气冲冲的走进教室
“学校三令五申不许摘花,为什么咱们班的垃圾桶会出现学校花坛里的花?谁干的?站起来!”
教室一片寂静……
“我再问一句,谁干的?不要浪费大家的时间,到底是谁?”
“我看见小明电话手表里有杜鹃花的照片,一定是小明摘的”一位同学说道。
“我没有,我没摘”小明急忙辩解。
“你碰过那个花吗?为什么别人不碰就你碰?”老师质问道。
小明低下了头,沉默不语。
回到家,小明向妈妈哭诉自己被冤枉的事情。
妈妈说:“不是你做的事你就要勇敢的说出来,不要不说话,你不说话不就等于心虚默认了吗?”
小明点点头。
过了几天,老师问道:
“学校的花三番五次被人摘,据调查是咱们班的同学干的,我现在给一次机会,是谁就主动承认!”
同学们齐刷刷的把目光投向小明。
小明赶紧解释道:
“不是我,不是我,我没摘”。
老师又说道:
“我们已经调查清楚知道是谁了,现在是给你机会。”
“不是我,为什么冤枉我,我没摘过”小明说道。
“知道了,不是你就别说话,我真在最后问一遍,是谁赶紧承认,做人要诚实!”老师严厉的说道。
“真的不是我,我没摘过,我就只拍了照片”,小明依旧不断地辩解道。
“我没说是你,你别自己在那说个不停。不承认是吧,好,王刚,跟我来办公室”,老师不耐烦的说道。
学校经过调查发现,摘花的人是王刚,包括冤枉小明的那次。
上面只是一次小小的例子,为什么我要用小学生的例子?
主要有两点:1.小孩子的事简单,容易看清道理。2.我们的性格形成,很多人是深受了小时候的影响。
当出现被冤枉或者有不同意见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办?需要表达出来吗?还是本着真的加不了假的真不了就沉默不语了?还是根本就无视?
有一件事,我们需要明确一下:
我们生活在这个社会,别人对我们的言论和与我们的利益关系,我们无法做到无视,因为很多时候,你的无视会被定性为默认和心虚。
有人会问:为什么有人可以做到无视?
能够做到对猜疑、流言蜚语无视的人前提是自身能量是非常高的。
举个例子:
你是新入司的职员,你被人诽谤,你选择无视、不解释,换来的就是他人的议论纷纷,甚至后面会被人有意欺负。
如果是一个资历高、能力强的老员工,他和你面对相同的诽谤情况,他就可以选择无视、不解释。
因为他有足够的资本去这样做,而且,他的不理睬反而会增加他的人格魅力,显示出他的心胸和格局。
《道德经》说:
知其白,守其黑。
首先你得有“白的积累,你才能去守其“黑。
所以,当我们遭受非议或者有不同意见的时候,我们要去解释,要去维护自己的权益。
那么,这个过程需要“勇敢”。
很多人,面对别人的指责选择默不作声,并不是他们不在乎,而是他们胆怯。
所以,这时候,勇敢的去解释清楚尤为重要,而且不要因为别人继续回击而选择退缩。
但是,当你把事情解释清楚,然而对方却依然以自我为中心不断地狡辩,那么这时候,你要勇于停止辩论。
适时停止辩论需要“智慧”。
《道德经》说: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善良的人不巧说,巧说的人不善良。真正有知识的人不卖弄,卖弄自己懂得多的人不是真有知识。
《学经》说:
强辩失明,好辩不善。
李教授说:
在与人发生冲突争辩的时候,你就记住3到5句原则。
我说一句,你反驳,我再说,你再反驳,我继续说,你可能就会着急,冲突可能就要爆发。
随之而来的就是肾上腺素激增,你的情绪会冲到前面挡住理性,面红耳赤或者口吐芬芳等不雅外观和语音会赶来救场帮你取胜。
3到5句说不明白的时候,明白人就应该转头就走。
因为高人知道,这事讲不清楚了,别再浪费口舌非要一争高低。
同一个傻瓜争辩吃亏的是自己,因为围观的人会搞不清到底谁是傻瓜。
如果两个人为一件事争执不休,只能说明这两个人都不聪明。
否则,大家都是聪明人,如果一个人是真懂,有说服力,而另一个人认知层次相当的话、一定能听明白。
如果对方真听不懂,你自己先选择做个聪明人,停止和他再继续纠缠。
要知道吵赢一个聪明人是很困难的,但要吵赢一个智障几乎是不可能。
听我一句劝,及时止损,保名声省时间要紧。
解释、辩论是需要有智慧的掌握时机和度,“善辩谓之得明,强辩谓之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