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家庭篇婚姻育儿亲子教育

孩子被围殴欺凌,却不知道如何应对,这是父母的失职!

2019-05-07  本文已影响3人  有料家庭教育

01

4月23日,甘肃一位14岁少年因为一只耳机被几个同学殴打,经抢救无效身亡。

看到这个新闻,作为一位母亲,我无比痛心。

我痛心一个正值青春的生命就此结束,欺凌的孩子一辈子背负沉重的罪责感,所有涉事家庭都因此蒙上一层阴影。

更痛心受害孩子没有做出任何反抗,施暴孩子如此缺乏同情心,旁观的孩子如此冷漠或无知。

越来越多关于涉事孩子们的生活和教育细节被报道:

孩子被围殴欺凌,却不知道如何应对?这些策略父母应该必知必会!

张父曾教导受害的儿子,遇到别人打你,你就赶紧跑;

苏父对儿子管教很严,周末也很少放孩子出去玩,就怕他和别人发生矛盾;

苏某“门门只有十几分,在他班上成绩及格的只有三四个”;

王某父母在县城打工,主要由奶奶照顾,他在校也经常被欺负,“曾经一次腿被人打伤,一瘸一瘸地回家”…...

看到这些细节,我很难过。

这些细节其实已经给家长们发出了信号,但是他们却浑然不知。

我想,父母们如果平时了解一些心理知识,关注一些孩子的心理健康,也许这样的悲剧不会发生。

了解“欺凌”,知道如何预防和应对,真的是每一个父母必须要为孩子去做的事情。

02

当“欺凌”已经发生,父母要做的是明确站出来支持,而不是骂孩子“没出息”。

虽然我们的社会、学校应该有明确的立场保护孩子,没有人有权力去欺凌另一个人,但是在外部环境无法做到完善的时候,父母首先应该做到这一点。

而现实中,我们的很多父母遇到孩子被欺负回来,不是去理解孩子的委屈和难处,而是骂孩子“窝囊废”“没出息”,或者“人家打你,你不会打回去吗,自己想办法解决”!

父母这样的反应,只是在发泄了自己对孩子的失望和“恨铁不成钢”的情绪,虽然他们希望通过这样的话去刺激孩子“勇敢”起来,但是这只会让孩子感到更没有安全感,不知所措,他们唯一能做的就是退缩、躲起来,或无力反抗。

记得有一个在评论中有一个教师妈妈分享了自己支持孩子的故事,大概是这样的:

她的女儿学习成绩好,有几个同学想在考试的过程中抄袭她的答案。女儿不让,遭致几个女同学下课后的围堵。当妈妈的知道这个事情,立即拿起刀一家家的去找围堵的孩子和父母,并立场明确的告诉他们,再有下次,后果很严重。

这虽然是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但是这位母亲明确地站出来保护了自己的孩子,此后事情再也没有发生了。

事实上,当父母了解到孩子受欺负,理解和有效地支持非常重要。

我一个表妹的孩子性格比较安静。在上幼儿园时,有一个同学总叫他“胆小鬼”,他不敢出声。后来发展到那个同学总是拿他的东西,哪怕孩子要用,同学也要抢过去。而孩子只是轻微的抗议,不仅完全无效,而且那个

同学更加嚣张,威胁说不许告诉老师。

直到有一天孩子突然哭着说不想去上学了,表妹才知道了这件事。

看到孩子在学校被欺负,表妹特别心疼,前来求助。

我们首先及时对孩子进行了心理疏导:让孩子说出了事情的过程,和自己做出的努力,这个过程中的害怕、担心的情绪,表达妈妈的理解和解决问题的信心。当这些“阴影”内容见了“阳光”,害怕和无助慢慢就消失了。

情绪平息后,妈妈和孩子共同商量解决对策。

孩子说出了自己的已经做出的,但是无效的努力。妈妈让孩子演练出他是怎么做的,分析出无效的原因;并提出了一些妈妈加入解决的新办法。

第三步妈妈和孩子一起行动。

前面分析出孩子做出的反抗无效的原因是:表达不满的情绪和内容不明确,而且声音太小,不够坚持,没有气势。

针对这些原因,妈妈让孩子演练,帮助孩子做得更好。

妈妈做的,除了训练孩子,还有在孩子自己处理和向老师求助无效的情况下,去和老师沟通,甚至和对方家长沟通。

在妈妈心理和行动的支持下,孩子最终不仅解决了这个问题,而且能勇敢地对不尊重自己的同学说“不”。

03

战胜欺凌,给孩子爱和安全感是最重要的

人们常常认为害羞胆怯是造成被欺负的根本原因,但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其实真正重要的影响因素是依附关系。

依附关系”是一个心理学术语,它是指父母(或主要抚养着)对孩子的爱、慰藉和滋养,是孩子遇到任何情况都可以安全依靠的港湾。

对于孩子来说,这种依附关系的表现是对他们全心全意的无条件的爱(不管他们学习成绩如何,行为举止如何),以及对他们语言和非语言的需求做出积极的回应。

无论对于欺凌者还是受害者,父母都需要给孩子多一点的爱和关注。

因为对于欺凌者,这种能量能给他强大的内在信念,让他能够肯定自己的价值,当看到自己的价值时,他们就会将力量放在这个有价值的方向,而不是通过欺负别人获得价值感;

而对于被欺负者而言,仅仅是稳定地知道自己会被爱,被支持,这种力量就会让他发展出良好的能力去应对问题,获得友谊和有效融入群体。

让孩子感受到安全感的另一方面是营造和睦的家庭氛围。

家庭行为过于粗暴、严苛可能造成施暴或被欺负的倾向。

无论是孩子看见父母这样的行为,还是自己亲身经历,要么可能让经历的孩子心中充斥愤怒和报复的欲望,成为欺凌者;要么可能让他变成惊弓之鸟,过度恐惧而形成退缩的性格,容易成为被欺负者。

04

预防欺凌,不仅要让孩子拥有爱和安全感是内在的力量,还要传授给孩子社交技巧,多交朋友。

孩子在很小的时候会通过偶然事件发现自己有控制其他人的社交力量。2岁半的时候就会通过身体优势欺负其他小朋友,4岁的时候就会通过欺负他人的方式来测试,以此发现哪个孩子是“脆弱”的,好欺负的。

这个事件中,受害者的父亲张某曾告诫孩子:如果遇到别人打你,你就赶紧跑。

也许父亲的这句教导,让他的很多微妙的行为吸引着欺凌者来欺负他,就好像他身上被贴上了“来欺负我吧”标签

帮助孩子把这个标签撕掉,最有效的方法,是帮助孩子学会融入集体的社交技能。因为减少被欺凌的一个很有效的方法是,孩子们共同站起来保护自己并互相支持。

有助于社交的技巧是什么呢?

心理学家迈克尔.汤普森博士给了我们一些选项:

…….

怎样才能教给孩子这些能力呢?

答案是你和孩子良好的依附关系和言传身教。

研究表明,良好稳定的依附关系能预测良好的同龄友谊。而良好的同龄友谊能帮助孩子很好的应对“欺凌”。

它是怎么发生作用的呢?我举个例子你就知道了。

在孩子还是婴幼儿的时候,你肯定知道孩子的哭泣是因为饿了、渴了还是尿了,然后迅速地去满足孩子;你也常常和孩子互相凝视,深情的看着对方的眼睛;你还可能无数次对他的摔跤无比的在意,一边安慰一边亲吻他受伤的膝盖……这些都能让孩子感受到爱,并从中学习如何与人相处。

和你一样,我也曾经充满欣赏和信任地鼓励孩子去探索未知的世界,并且在他们凯旋而归的时候给予掌声,在他们受挫的时候给予安慰和指导。

有一次,我和孩子一起去公园,孩子遇到了她的同学,于是他们商量着玩起了踢沙包的游戏。

公园的地板上规律地贴着大约40*40的正方形地砖,她们就是利用这些格子来玩游戏。游戏规则是看谁在不踩线和不压线的情况下,谁把沙包踢进更多的格子。

我的孩子在运动和平衡能力上是比较好的,有几次她都踢得更多。而另一个孩子则弱一些。

每次对方踢得不够好的时候,孩子总是热心地告诉她如何做得更好,而不是喜形于色地嘲笑对方。每次踢得更多时,孩子总是鼓励说:“有进步了,有进步了,你真棒!”有一次对方赢了,孩子也高兴地说:“这次你赢了!”

我很欣慰孩子懂得体会到对方孩子的心情,并真诚的鼓励和欣赏别人。也正因此,孩子的人缘不错,有自己的好朋友,不太遇到人际问题。

只有父母知道了,并做到了,孩子才可能学会。

结语

心理学家迈克尔.汤普森博士曾提出一个猜测:

如果做一个游戏,一个孩子身上贴着“踢我吧”的标签,那么三分之一的孩子会去踢,有三分之一会围观看热闹,还有三分之一不会做出任何行为,最后只有极少数的孩子走过去把标签撕下来,结束这个游戏。

我们不希望这样的猜测真的发生。

作为父母,我们可以做的是:教会欺凌者不可恶毒,培养受害者有更多智慧,鼓励旁观者更多参与解决

-End-
——
本文为简书号“有料家庭教育”原创,欢迎转发和分享!如需转载,请联系我们。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