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邑风情录之初到乡宁

2018-10-20  本文已影响0人  鄂邑紫韵坊
鄂邑风情录之初到乡宁

参加工作以前,乡宁我从未去过,只听说这里是全国三大主焦煤基地之一,特别是台头煤矿,闻名晋南,极其富裕。到了乡宁,才知道除少数煤老板外,绝大多数人们仍比较贫穷。工作几年后,逐渐悟出“大鱼大肉,艰苦奋斗;青草野菜,才是腐败”的道理,明白原来这里的人们早就将青草野菜弄得比米饭白面大鱼大肉好吃的多。

鄂邑风情录之初到乡宁

在老家时,经常听人们说起到台头买煤的事,想象中的乡宁遍地是煤炭,随便一挖,装车即走,到乡宁后才知道这里多为井工矿,虽有明煤,煤质却差,只能偷采,却也让部分胆肥者一夜暴富。我一直梦想,遇一红颜知己,生一双儿女,每日粗茶淡饭——此生足矣。我未必喜欢煤矿,虽然终归要去。经过几个小时的旅程,我终于抵达乡宁。下车后抬头看天,巴掌大的天空,令人压抑感油然而生,那感觉就象是家乡的一个小乡镇。

鄂邑风情录之初到乡宁

东至东门桥,西至前西坡,东西长不过三里;南至南山根,北至北山脚,南北宽不过五里,沿街门店曲指可数,是县城最为繁华的地带。当时人们常说的口头禅是东门桥放屁,前两坡就能听见,可见县城至小。有人曾用一首诗描述了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城。这个古老安宁与世无争的古老县城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从古至今,名人辈出,也有着许多流传于民间的动人传说。相传郑崇俭在殿试时,皇帝问他的家乡,郑答曰:“南北无二里,东西一条川,人饮泉中水,牛耕山上田。”这个坐落在万山之中桃花源式的小城镇活脱脱呈现皇帝的眼中!

鄂邑风情录之初到乡宁

颚城街居住的多为乡宁原住民,房子都是最旧最旧的,老人们连普通话都不会讲的,称呼挖土机为啃土机,一啃一架山。几乎被人遗忘的老街,隐藏着一些当地人开的饸饹面馆,做出来的羊肉饸饹面非常好吃,上面漂着一层辣椒油,洒上葱花和香菜,散发着浓浓的羊肉味儿,泡上一根麻花,吃一个鸡蛋,老顶饱了。

鄂邑风情录之初到乡宁

很有名的供销社、鄂邑商场、五金交电、南方小百货或者手工艺人的老店散布在街面。不论有没有客人,都是一样悠闲地做着活儿,过着日子。

鄂邑风情录之初到乡宁

乡宁豆腐具有白嫩细腻、味香可口、营养丰富、价廉物美的特点,是乡宁地方特产。河津、临汾来客,都以品尝乡宁豆腐为佳趣,逢年过节还会带上几十斤与家人共享。乡宁母亲河鄂水出宋家沟以后从沙面下渗流为透沙水,汇集南川三水,流量大增,至桃卜湾已是汪冲冲的罗河了。罗河出云台后蜿蜓南流,中间有形成一定落差的大潭,如石碣潭,胜娃潭,过了露山岭梁后与鄂水聚流。这潭水毫无污染,水质极佳,乡宁豆腐好吃,就与所选大豆和这天然泉水有关。

鄂邑风情录之初到乡宁

以前用的大豆为当地特产,现在也适量使用东北大豆,进口大豆是决然不用的。乡宁豆腐是就用优质黄豆和“天然泉水”磨制加工而成,点豆腐用酸浆,做出的豆腐色白、嫩软、韧细、味美。阎锡山住在乡宁时,当地名厨上了此菜,味美鲜嫩,赞不绝口。罗河岸边有一刘姓人家,兄弟六人,有三人善做豆腐,尤其是老六的豆腐质量最好,一锅豆腐,出不了村就卖光了。然后到熟人家打两圈麻将,另一锅豆腐就出锅了,再送至东门桥的豆腐店,店名为“六六豆腐”,已然是乡宁一道独特的风景。

鄂邑风情录之初到乡宁

乡宁人的生活节奏很慢,十有九亲,人们谈论最多的就是婚丧嫁娶,邻里长短,谁家有事,全家吃席,形同欧美流行的派对,在昔日通讯不发达的情形下,成为人们借以交流信息和感情的场所。乡宁人很包容,所以外地官员和务工人员较多,特别是煤矿下井工人多为外地人,当地人宁愿在二中桥头揽零活也不愿下矿井,“好铁不打钉,好男不下井”成为当地人的口头禅,从而造成了乡宁的钱都叫外地人挣走了的错觉。

鄂邑风情录之初到乡宁

这里矿产资源较为丰富,地下储藏丰富的铁矿石、煤炭、铝矾土、石膏等矿产资源。当年煤、焦、铁企业遍地,沿路两边全是土焦炉、小铁厂,每到晚上,焦炉、铁炉灯火通明,车水马龙,是当地比较有名、甚至周边县、市也小有名气的“西山明珠”。这里曾经诞生了很多的煤焦铁企业,也造就了乡宁县最早的一批千万富翁。这是我初到乡宁对这座小县城的整体印象。

鄂邑风情录之初到乡宁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