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草木中
人在草木中,这话很有点哲思味道,也是一个字谜谜面。
它的迷底就是——茶。闻名于世的“丝绸之路”, 人们并不陌生。然而在我国北部草原有一条通向欧亚大陆的驼道——“茶叶之路”,又有多少人知道?
据“茶叶之路”概念提出者,内蒙古作协副主席邓九刚坦言﹕她的东方源头开始从福建演绎到汉口,西端终点是穿越茫茫蒙古高原和西伯利亚大地,一直向着太阳沉落的俄国圣彼得堡。昔日这条万里迢迢的国际商道,现在如同一抹余晖,只剩下风中的驼铃声了。
湖北是中国茶文化的发源地。茶从中国出发,伴随5000年的历史走来,作为灵感与情感的载体,其奥秘在于和谐。一叶一汤可以让世界明亮繁华起来,夏现冰雪,冬呈春意,像云一样飘逸,像雾一样曼妙,茶恰恰长期扮演了这一重要角色。
我作为湖北人,喝的茶多是外省的,甚为不解。于是查询中国十大名茶,也多是外省的:
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将碧螺春、信阳毛尖、西湖龙井、君山银针、黄山毛峰、武夷岩茶、祁门红茶、都匀毛尖、铁观音、六安瓜片列为中国十大名茶。1959年又评一次,也没湖北的,直到1999年,湖北才有恩施玉露上榜。
其实,湖北也有十大名茶:.采花毛尖茶2.龙峰茶3.松针茶4.松峰茶5.峡州碧峰6.恩施富硒茶7.邓村绿茶8.天堂云雾茶9.水镜茗芽10.归真茶。
其中保康松针我见过,其色翠碧,其针竖杯,其香淡雅,饮之口舌留香,神清气爽,确是高雅享受。
为什么在风景旖旎的湖北大地,会生产西北蒙古大草原老百姓心中的“最爱”?为什么我们的老祖宗成吉思汗驰骋千里,决胜疆场同样眷顾砖茶?为什么王昭君和王昭君娘家的茶与蒙古人如此不离不弃,还溶入到世代蒙古人的血脉之中?
茶由神农尝百草,到陆羽编著世界第ー部茶书,创立茶字、茶学、茶艺、茶生活;从文成公主饮茶成风,到“茶”昭君出塞,曾经盛于宋明,止于清代的茶马互市,以及明、清两朝出台的以茶治番,从任何一个节点和故事都可以找到茶于民族、经济、政治、民生、文化的独特价值,湖北自然成为世界茶人的朝圣地。在19世纪中、后期,茶还是“汉口存在的唯一理由”、“东方芝加哥”标志。当年整个蒙古地区乃至远东、中亚地区普遍饮用的就是产自中国江南的砖茶,连马克思也曾对此给予特别关注。
行业协会的消息称:茶叶作为健康饮料,已被证明其抗病毒活性。美国科学家还说,在病毒感染的防治过程中,具有潜在的重要意义,这下不知道又要拨动多少国人的神经了。难怪当年英国考古学家李约瑟曾将茶列为中国“四大发明”之后对世界的“第五大贡献”。
成书于汉代的《神农本草经》,曾确认过茶有解毒之效。此后的相关著述,或谓茶为万病之药;或干脆将茶定性为汤药,有益于五脏,饮之健康、提高人体免疫力,云云,尤其对于防治基础疾病,有ー定功效。
有个日本人说:本质上,茶道是一种对“残缺”的崇拜,是在我们都明白不可能完美的生命中,为了成就某种可能的完美,所进行的温柔试探。
佛说:喝茶是,拿起,放下。
从了解“茶叶之路”,到探寻湖北茶现状,我感觉到,茶是人类最实用的发明,而发明人在中国!
对于茶,千百年来,人们从大自然、从生命、从品读,从欣赏中不断审视,总想从中悟到点什么。
神奇的茶字,就诠释了“人在草木中”的道理,告诉我们要“常怀敬畏”:敬天畏地,与人,与物,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原本山川,极命草木”,枚乘《七发》寥寥几字,承载太多太多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