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案例

2019-04-07  本文已影响0人  拼图区块链

现象/事实

一个运营13年的公司,既没有出现大规模的增长,。豆瓣在这十几年里面也没有出过颠覆式的产品

豆瓣电影、豆瓣读书、豆瓣音乐、豆瓣社区——这些产品都是PC时代的产品

尤其是各种UGC平台出现,知乎、马蜂窝,为什么豆瓣错过了手机移动端,但是它的市场份额和用户并没有遭受巨大影响呢?

为什么豆瓣并没有遭遇非连续,为什么没有一个手机端的UGC来颠覆豆瓣呢?低端颠覆式创新无法解释这个现象吗?

打破常识

豆瓣的那个不变的一:以用户为核心

举例:豆瓣App姗姗来迟,产品上直接把豆瓣PC端照搬到移动端,用户体验不佳纷纷吐槽,阿北曾亲口承认,因为自己对技术和产品盲目自信,豆瓣错失了移动浪潮的最好时机。

为什么以用户为核心的豆瓣,它错过了移动端发展的机会,它连续那么多年没有更新过颠覆式的产品,为什么你没有抛弃它?

重新定义问题

保护这家企业的护身符是什么?

为什么这么多年这家公司没有出新的产品?

2012年9月推出导购产品“豆瓣东西”、,豆瓣阅读

2012年9月推出导购产品“豆瓣东西”,被看作是豆瓣离钱最近的一次,它在国内电商行业蓬勃发展的时候上线,耕耘将近五年却未见战报,最近被豆瓣下线。

2016年第4季度中国在线电影票务市场中,豆瓣电影只占0.08%,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豆瓣 FM 是独立的产品

豆瓣真正想要满足的需求是什么?

豆瓣到底做对了什么、做

要素拆解————泛兴趣

兴趣是一种和不确定很高的情绪

你对什么感兴趣? 十个人里面有八个人会说旅行,具体为什么喜欢旅行,是什么吸引你了? 大部分是说不上来,就是喜欢那种感觉

我们迈出舒适区的第一步

在起初为了便于交流而建立的豆瓣社区里,用户自己已经产生了713个城市、6057万居民和27万个兴趣小组。

豆瓣被分成了很多个应用,图书、电影、音乐、小组这样。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因为用户搞不清楚我们应该用哪个。所以它仍然不是一个理想的,给用户清楚传达“豆瓣是什么”的一个东西。我们整合的时候是要在概念上整合才可以,而不是简单的把几个应用放到一起。所以豆瓣 App2.0 最大的变化是概念上让豆瓣变成一个通用的东西。

社交是为兴趣服务的

熟人社交--微信 人与人的连接 拼多多(推荐逻辑)营销目的:关系(熟人逻辑) 用户价值:占便宜

以“兴趣和发现”为逻辑建立人与物与人的联系 (兴趣和发现为逻辑)营销目的:弱社交

基于“兴趣和发现”为逻辑的豆瓣价值网是如何运作的?

豆瓣能找到的资料极少

真正决定企业未来发展方向的是价值网,而非管理者

通过管理者“借假修真”

阿北与资本的关系

2011 年 C 轮融资之后,豆瓣迫于投资压力开始寻求商业变现。2012 年透露豆瓣已经接近盈利,而直到 15 年,仍然是接近盈利的水平。

投资人:“这种死又死不掉,上又上不去,说他两句,文艺中年的创始人还不高兴。“————佛系中年

阿北与竞争对手的关系

阿北直言:“我们做的是别人没有做过的产品,我们需要不断地去摸索和试错。用户数的增长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阿北与供应商的关系

“我也认为一个产品的生命周期不能强求,不能在生命周期还处于早期的时候强求转化商业价值,商业价值的转换要跟外界环境相关,而不是被迫做一些勉强的事情。”

水军

阿北与客户的关系

姚文坛认为,豆瓣的用户特征比较明显:文艺,年轻人为主,大学生和一二线城市白领居多,注重精神层面的成长和陪伴。因此,豆瓣时间的口号也是“豆瓣时间,陪伴你成为自己”。

知乎有个提问:豆瓣创始人阿北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冯大辉的回答就4个字:不动如山

豆瓣评分机制:分数加总之后除以人数——尽力还原普通观影大众对一部电影的平均看法,整个豆瓣系统里没有“修改电影平均分”的后台功能

为什么不采用专家评审?为什么不用可行度加权,而是就是最简单的一人一票

兴趣是一种和不确定很高的情绪 ,最简单的方法也是最稳定的

主营业务:评分评论 ——对于我而言,这就是豆瓣给我最大的价值

1000个人能看到1000个不同的豆瓣 (兴趣)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