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秀平:历史教学能用“人造史料”吗

2022-08-29  本文已影响0人  大业可成

《历史教学》2008年第5期(上半月刊)张宏杰老师《谈“磨课”———以优质课比赛经历为例》一文,介绍了自己参加广东省东莞市初中历史优质课比赛的教学设计。张老师的参赛课题是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六课《艰难曲折的探索历程》,在这节课中,张老师塑造了一个名叫阿牛的人,“根据他的人生经历,创设一个历史情景,使学生通过他的故事去体味历史的本来面貌,尽可能的让学生触摸到历史的真实。”并且设计了阿牛的日记,用日记的形式来展示当时的时代特点。张老师认为:“从总体上看,这节参赛课是按照新课程改革指引的方向走。”在课堂上学生的“注意力和兴奋度一直保持的比较好”[1] 这种立意也得到了评委的认可,该课获得了东莞市优质课评选一等奖。《历史教学》2008年第6期(上半月刊)方仙来老师《这样教,会使学生参与更有效》一文,介绍了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五第三课《“蒸汽”的力量》一课的教学设计,在这个教学设计中也塑造了一个生活在十九世纪中叶一个名为William英国工厂主,方老师认为:“通过虚拟讲述工厂主William一天的生活:上班、回忆、工作、业务四个篇章……让学生在参与课堂讨论中感受知识,在自主归纳中掌握知识,在教师点拨中升华知识,在合作探究中理解知识,在课堂试点中运用知识。”

教师根据课程的需要塑造的相应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实,我们可称其为“人造史料”。教师引导学生从事先设计好的“人造史料”中得出所需要的结论,教学自然如行云流水一样顺畅,课堂效率必然会大大提高。使用“人造史料”进行历史教学,老师省劲,学生欢迎,领导认可,甚至在新课程培训时作为课改经验被推广。如深圳唐云波老师在《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社会经济》一课中设计了一个生活在鸦片战争时期的历史人物二毛,被中央电视台教育频道作为全国历史示范课。但笔者认为,在历史教学中运用“人造史料”违背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是与新课程改革方向背道而驰的。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