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名相
第一篇 赵普-叱咤风云的“小吏”
赵普一家从幽州到定州再到洛阳,其父赵炯不希望一家人生活在战火中,遵从父亲遗志,赵普也选择在相对安定的西北一带为官。
等待时机,后周灭南唐时,在滁州帮助赵匡胤的通判。发现军官用普通百姓冒充俘虏事件,得到赵匡胤的认可,相见恨晚,建立密切关系。后照顾赵匡胤的老人。
公元960年,赵普联合赵匡义、石守信、王审琦等大将,忽然反动陈桥兵变,拥戴赵匡胤为帝。赵普将事情做绝,散布谣言,开封城内准备作战。赵匡胤以封地宋州(今商丘)为国号,兵不血刃的完成王朝更迭。宋乾德二年(964)正月,随着笵质、王浦、魏仁浦的离任,赵普如愿以偿,42岁成为宰相。
杯酒释兵权。
提出“兵权宜分,不宜专;政权宜专不宜分”。军事改革思想还是分权,将军队的人事权和指挥权一分为二,人事权继续由枢密院掌管,指挥权进一步一分为三:殿前都指挥使;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和侍卫亲军步军指挥使,三人共同管理禁军部队。
军队部属上,也以“相互制衡”为原则,一半禁军派往全国各地的军事要塞驻扎,另一半留在京师附件驻扎。赵普还想到“更戍法”,中央禁军与戍边禁军的换防。总体治病遵从“青、严、精”。
弊端就是“君将之间”“将兵之间”的不信任。
对地方采取“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的策略。
赵匡胤对自己人也不含糊。天雄节度使符彦卿,是皇弟赵匡义的岳父,托病不换防,百日过后,圣旨革除节度使职务,交御史台调查。
文官3年一易,北海知军杨光美廉洁能干,百姓拥戴请愿留任,赵匡胤先礼后兵,镇压下去,并规定禁止请愿留任,不允许百姓为官员立碑。
每个文官安排一个副职,通判,通判不掌握实权,是链接地方与中央的纽带。所有地方官员颁布的法令,必须有通判署名才能生效。同时,通判调遣频率比地方官员还高。
先南后北,逐步统一全国。
赵普的三起三落。一落后,勾结赵匡义,“烛影斧声”第二天赵匡胤驾崩,赵匡义上台,赵普重获宰相。赵匡胤2个儿子,非正常死亡。
第二篇 寇准-千秋是非谁评说
宋建隆三年(962),寇准出生在华州(今陕西渭南)。父寇湘是状元,在北汉为幕僚。
寇准8岁在私塾读书,对华山作诗“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
12岁时,贪玩不读书,母亲扔秤砣,寇准哭,母亲也大哭,寇准开始发奋读书。
《琵琶记》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真实写照。
19岁准备参加殿试,有人说赵匡义喜欢成熟一些的,让他改年龄,寇准想都没想予以拒绝。
20岁赐进士,巴东令。
23岁,调河北大名府成安县令。有亲戚建议举办父亲葬礼。当时如果家属觉得不符合自己意愿,可以无限期延迟葬礼。寇准拒绝,说父亲曾经是状元,至少要有国家级别的礼仪才行,父亲因为乱世不能如愿,自己要努力当宰相,为父亲争取皇帝封赐。
机遇垂青有准备头脑的人。党项叛乱,寇准奉命押运军粮,留心搜集有价值信息,用来分析和思考如何解决边患,由于是天子门生,直接写成报告提交。赵匡义立即召见,对答如流,调到三司工作。四年后,调入枢密院任直学士。2年后,提拔为枢密院副使,相当于中组部副部长。3年后,任参政知事,即33岁任副宰相。
赵匡义喜欢寇准,还有很重要一个原因,他喜欢以唐太宗自居。寇准比魏征更像,但是赵匡义做不了李世民。当时流传“寇准上殿,群臣股颤”。
赵匡义驾崩后,三子赵元侃继位,改名赵恒,为宋真宗。第五年,调寇准为开封知府。宋真宗巩固自己权力后,1004年,任命寇准为宰相,同时配毕安士为宰相,比寇准大24岁,资历深厚,德行高远。
辽国,萧太后携皇帝亲征,寇准坚持皇帝亲征,宋真宗勉强到了檀州北城。寇准期望乘势打几个胜仗再议和,宋真宗只要几十年安宁。寇准要求按长城划线,上岁币最多10万两。宋真总只要原来疆域即可,可以上100万,甚至300万岁币。檀州古称檀渊,所以史称‘檀渊之盟。
小人陷害,寇准被罢免,成为陕州地方官,好友张咏路过,劝其看看《霍光传》。
宰相王但柔弱,临死前再推荐寇准。
什么是小人?他们没有是非观,没有大局观,没有底线,变化无常,只为一己私利蝇营狗苟,并且敢于以命相拼。
宋真宗背叛寇准,罢相。后宫刘氏与丁渭联合夺权。寇准一日三封贬书,从相州到安州,再到道州。1022年,宋真宗驾崩,13岁赵桢继位,丁贬寇准到雷州。后丁被贬到崖州,路过雷州,寇准送羊过去。1033年,刘氏去世,寇准昭雪。
第三篇 范仲淹-出将入相,千古一叹
范庸一共5个儿子,范仲淹最小,生于989年于正定。母亲遭到正室排挤,改嫁朱文翰,平江府推官,教导孩子。
年少范仲淹在白山佛寺读书,田间劳作,发现大瓮,打开是满满白银,他不动声色,掩埋好继续做事。后来范功成名就,寺庙来人化缘修缮,他自己没钱,说起这个事情,寺庙还找到白银。
朱氏兄弟生气,告知身世,范仲淹出走,赶赴应天府(商丘)书院求学。刻苦读书,5年穿着衣服睡觉,早上煮粥,撒些盐,切4块,一天吃。皇帝祭拜活动路过,不去看。立志,不为亮相,即为良医。
从广德军(今安徽广德)的司里参军开始,掌管军队的刑诉讼。直爽、刚正,据理力争,获得刚正不啊美名。母亲去世,丁忧期满,恰逢枢密副使晏殊贬为应天府为官,重视教育,聘范仲淹为应天府书院(河南商丘)主管与衡阳石鼓书院、江西庐山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岳麓书院成为北宋四大书院。后被推荐为秘阁校里(负责整理皇家书籍字画),上书刘氏干政别贬地方。
言官生涯。刘氏去世后,范仲淹任右司谏。及时上书,清算刘氏运动适可而止。赵桢开始注意范仲淹。后,范仲淹请缨治长江和淮河水灾,一不排除水患,二不开仓放粮,而是调查关于,给予奖赏与惩戒,灾区工作很快改善。
因赵桢废后,范仲淹46岁被贬睦州(今浙江桐庐),开始修身养性。2个月后平调苏州故里,整治水利,再调明州(今宁波)教化百姓。明州赈灾后,调入礼部员外郎。扳倒大宦官阎文应集团。被提拔为开封知府。与宰相吕夷简斗争失败后,被贬饶州(今鄱阳)知府,兴办教育,民风开化。一年后,调任润州(今镇江)知府,上任路上,路过彭泽,祭拜狄仁杰祠,勉励自己不要灰心。一年后平调越州(今绍兴),党项李元昊称帝,西夏王朝建立。范仲淹被任命为陕西都转运使,统一掌管西北大军的钱粮供应。
范仲淹研究后,不同意有些人深入西夏攻击的观点,认为要以防为主,以拖为辅,以奇致胜。延州安全了。韩琦部,骄兵必败,“好水川大战”主将任福被杀。和谈结束,范仲淹升副宰相。
艰难的变法。《答手诏条陈十事》:1、名赏罚;2、除侥幸;3、善贡举;4、取廉吏;5、均俸禄;6、治农桑;7、修兵事;8、薄徭役;9、施恩信;10、严政令。
革新失败了,自解四路安抚使,自请邓州知府。
第四篇 王安石-一生心血唯变法
宋天禧五年(1021),王安石出生于家乡临江军(抚州),父王益为小官没钱置业,四处漂流,磨练了坚毅性格,从小爱看书,有段时间懈怠了,骄傲了,父亲带他到舅舅家,认识方中永的人,不要浪费天资。后父亲做官到江宁知府,40岁病逝。20岁烤进士第四名。第一个官职是淮南节度判官厅公事。韩琦刚好到来,帮助王安石调到朝廷做小官。后放到宁波知县。三年离任,百姓清晨送行。后为舒州(今安庆)通判。
一次机会,拒绝集贤院校里任职,后升群牧判官。首先拜访欧阳修,见到包拯、司马光、沈括和曾巩。王安石还是不想混日子,要求去地方。不久任命常州知府,后调饶州知府,写《议茶法》希望改革茶叶产业。
1068年,宋熙宁元年,20岁的赵顼召见王安石。后,整理出《本朝百年无事札子》
熙宁变法。舆论宣传: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变法虎头蛇尾,1078年,王安石受大赦天下,封舒国公爵位,建“半山园”,常常看皇帝赠送良马。
1080
北宋(960年—1127年)共167年 宋太祖 赵匡胤(960年—976年)在位17年
宋太宗 赵匡义(976年—997年)在位22年
宋真宗 赵恒 (997年—1022年)在位25年
宋仁宗 赵祯 (1022年—1063年)在位41年
宋英宗 赵曙 (1063年—1067年)在位5年
宋神宗 赵顼 (1067年—1085年)在位19年
宋哲宗 赵煦 (1085年—1100年)在位15年
宋徽宗 赵佶 (1100年—1125年)在位26年
宋钦宗 赵桓 (1125年—1127年)在位1年
南宋(1127年—1279年)共152年
宋高宗 赵构 (1127年—1162年)在位36年
宋孝宗 赵昚 (1162年—1189年)在位27年
宋光宗 赵敦 (1189年—1194年)在位6年
宋宁宗 赵扩 (1194年—1224年)在位31年
宋理宗 赵昀 (1224年—1264年)在位40年
宋度宗 赵禥 (1264年—1274年)在位11年
宋恭帝 赵隰 (1274年—1276年)在位2年
宋端宗 赵是 (1276年—1278年) 在位2年
宋幼主 赵昺 (1278年—1279年) 在位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