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书电影简书电影院

历史书里那个大胡子之前|评电影“Le Jeune Karl Ma

2017-10-18  本文已影响39人  Blackpaws
续上大胡子之前的伟大导师马恩(左恩右马)

我想从片尾说起。没想到去豆瓣看了一眼,被集中吐槽的正好也是片尾。

我不吐槽,我觉得挺好。

“To be on your own

With no direction home

A complete unknown

Just like a rolling stone?”

片尾迪伦的歌声一响起,不知道为什么把我给乐坏了。

片名叫做“Le Jeune Karl Marx”(《青年卡尔·马克思》),并不准确。倒是让我想起几个月前,新上任的法国总统马卡龙与加拿大总理小特鲁多会面时流行过的那个词“bromance”。这词把兄弟和罗曼史组在一起,比“基友”恰当些,也漂亮些。而影片里上演罗曼史的俩兄弟,当然是伟大导师马恩二位。但有时因为燕妮的强烈存在,有那么几个瞬间,甚至依稀有“祖与占”的影子。

若把这些都当成“戏说”调料来看的话,最大的一味料,则是片尾。在将近100多分钟充满辩论、演讲,人们戴着礼帽留着络腮胡这种严肃气氛之后,忽然之间响起迪伦的“Just like a rolling stone”,伴随着歌声蹦出一段热闹,甚至有点喜大普奔色彩的蒙太奇,哈哈哈哈简直太逗了。而这一系列蒙太奇画面中,既没有斯大林,列宁,昂纳克,也没有那谁!没有一个我们所说的马恩好学生。而是切格瓦拉、柏林墙、甚至诺尼和玛吉(注:罗纳德·里根与玛格丽特·撒切尔被放在一起时,常用此戏称)、直至占领运动。

(Ronnie & Maggie) “诺尼和玛吉”漫画

继承导师精神的,不是那一系列好学生、革命领袖,而是永不停止的社会实验和变革。这种戏言不是对现实很好的调侃吗,有什么好吐的呢?

这是以《我不是你的黑鬼》获奥斯卡最佳纪录片提名的海地导演哈乌·佩克的新作《青年卡尔·马克思》,其实思想是一脉相承的,从美国黑人回溯到近代最有影响力的社会抗争理论。

这是马克思成为历史书以及会议堂里画像上那个大胡子之前的故事。

1844年,沸腾的欧洲,革命的火种无声地在点燃。工业革命中首当其冲的受害者-工人阶级-正以各种形式在组织起来,要吞噬一切。 26岁的记者、哲学家卡尔·马克思,在专制德国的新闻审查制度下受压,与妻子燕妮流亡巴黎,在这里产生了“历史性”的会晤:他们遇见了弗雷德里希·恩格斯,一位具有反叛精神的富有德国工业资本家之子。

马克思肯定算是思想领域早熟早慧的天才,并且善于把思考付诸行动。他的驱动——按电影里的诠释——是愤怒,对于他所处年代深刻的社会不公的愤怒,还有对他那些持改良观点的战战兢兢的朋友的愤怒。

面对画面的皮埃尔·蒲鲁东 马克思 恩格斯与其终身伴侣玛丽·伯恩斯 对弈

三个博学、勇敢、莽撞的年轻人认定“哲学家仅仅解释了这个世界,而真正的目的是要改变它。”在一盘一盘的象棋对弈中,一夜又一夜令人陶醉而热烈的辩论中,他们在疯狂地撰写后来成为欧洲工人运动的圣经《共产党宣言》。1848年,这部空前的政治巨作出版。

故事跨度只有从他第一次被捕,到《共产党宣言》出版,这期间五年的时间。但这五年见证了共运圣经的诞生,以及马克思本人超越社会乌托邦主义,成为唯物主义经济学家和政治领袖,并奠定国际劳动运动基础的过程。与恩格斯配合,通过演讲和煽动,劫持蒲鲁东等人成果的段落,也是手起刀落,看上去文质彬彬秀才打架,回头思量,那还是惊心动魄的。

整体上,故事讲的并不差,并不需要多少哲学课学分才能看懂,其中的对话基本上就是生活化了的教条,而他们在理论领域的探索又伴随着bromance友谊的推进。在贫困中挣扎的布尔乔亚马克思,与富裕的纺织资本家继承人(却喜欢与工人扎堆)恩格斯之间,互补和对彼此的需要都是显而易见的。

演员我都不熟悉,奥古斯特·迪尔(August Diehl)在马克思这个角色之前,我对他有印象的是一个二战期间被英国情报机构绑架抓捕的德国科学家。而演恩格斯的Stefan Konarske则是第一次见到。这一对革命基友在他俩的演绎下,既有雄辩,也有足够的优越感和骄傲,更能依稀得见大赌徒的冒险精神,并常常连他们自己,也为他们的胆大妄为而惊叹。

这样的讲述,没有太多的历史大场面,更多的是从革命家个人角度出发,倒很清楚地观察到了社会的紧张和对立,以及那个年代爆发世界性革命的不可避免。

有一点我觉得是清楚的,佩克不是在宣传什么。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