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教与诗政
《论语》学习之20201
【原文】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白话】孔子说:“《诗经》三百篇,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无邪(不虚伪做作)’。”
【思考之一】《诗经》是一部什么书?
《诗》指《诗经》。《论语正义》曰:“《史记·孔子世家》‘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又云‘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据此,则三百五篇,夫子所删定也。礼义即礼仪,亦即谓‘礼乐’也。诗皆入乐,故可弦歌。夫子屡言‘诗三百’,一见《礼运》,两见《论语》,皆综大数以为教也。”
古者“诗”有三千余篇,后经孔子删定为三百零五篇(另外还有六篇笙诗有题目无词,共311篇)。此处“《诗》三百”是取整数而言。
“思无邪”出自《诗·鲁颂·駉(jiōng)》。无邪,即“无虚”,不虚伪造作,都是真情流露之作,意思是让人们的思想能够纯正。钱穆先生注曰:“三百篇之作者,无论其为孝子忠臣,怨男愁女,其言皆出于至情流溢,直写衷曲,毫无伪托虚假,此即所谓诗言志,乃三百篇所同。故孔子举此言以包盖其大义。”《项氏家说》曰:“思,语辞也。用之句末,如‘不可求思’‘不可泳思’‘不可度思’‘天惟显思’;用之句首,如‘思齐大任’‘思媚周姜’‘思文后稷’‘思乐泮水’,皆语辞也。说者必以为‘思虑’之思,则过矣。”
【思考之二】学《诗》有什么好处?
《论语》全书中涉及到《诗经》就有15处(章)。学而篇,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说明《诗经》是孔门教学的主要教材之一。八佾篇,子夏询问夫子《诗经》中的“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逸诗,今《诗经》中无),告诉我们学礼要有德性的基础。述而篇,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表现出孔子对《诗经》极其恭敬。泰伯篇,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启发我们,《诗经》可以导人向善,回归淳朴的心性。季氏篇中记载孔子在家中教育孩子也是“学诗乎?”(你学诗经了吗?)“不学诗,无以言。”阳货篇,子曰:“小子何莫夫学《诗》?(徒弟们,你们为什么不学诗?)《诗》,可以兴(可以启人向上),可以观,可以群(可以促进人的和谐),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学《诗》有这么多的好处。
【思考之三】学《诗经》与“为政以德”有何关系?
《为政篇》首章开宗明义,点明主旨就是“为政以德”,可为什么第二章却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呢?二者之间的有没有关系?钱穆先生《论语新解》中指出:“本章孔子论诗,犹其论学论政,主要归于己心之德。孔门论学,主要在人心,归本于人之性情。”也就是说,本章是承接第一章,夫子讲为政以德,可以产生“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的美好效果。这正如学而篇首章点明“学”主旨后,次章讲孝一样,说明“孝”是“学”的根本。在学而篇,我们已经知道,学习的用功之处是在内心。所以,不管是自己学,还是去帮助别人,我们用的是同一个心,目的都是要让自心趋向于仁德的方向。同样,“为政以德”也是需要学习的,从哪里开始学。这里夫子给我们指明了学习的方向,也是让自心趋向于仁德的一种方法,就是通过学习《诗》,可以引导我们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朝向“思无邪”的方向,从而慢慢做到“为政以德”。诗教是夫子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夫子曾教导自己的儿子孔鲤说“不学诗,无以言。” 诗政也是孔门师徒为政的主要方式。《子路篇》是孔门师徒为政的实践印证,在《子路篇》第5章,孔子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诗》是当时最重要的经典之一。朱老夫子注曰:“诗本人情,该物理,可以验风俗之盛衰,见政治之得失。”诗含礼,礼用诗,以《诗》酬答多见于春秋诸侯之间。所以《颂诗》,就是格物致知、下学上达的功夫,学问重在贯通能用。这才是为政篇第二章就讲“诗”的真正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