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

湖心亭看雪

2020-09-22  本文已影响0人  一身书生气

【课文品读】

《湖心亭看雪》一文的“痴”“奇”“美”

《湖心亭看雪》是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陶庵梦忆》里的一篇精美小品文。作家梁衡在《秋月冬雪两轴画》这篇文章中是这样开头的:有一种画轴,且细且长,静静垂于厅堂之侧。她不与那些巨幅大作比气势、争地位,却以自己特有的淡雅、高洁,惹人喜爱。在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就垂着这样两轴精品,这就是宋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和明张岱的《湖心亭看雪》。

这是一篇“奇”文。

文章“奇”在看雪选“时奇”。你看“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大雪后一片静寂,湖山封冻,人、鸟都瑟缩着不敢外出,寒噤得不敢作声,连空气也仿佛冻结了。此时,路上无行人,空中无飞鸟,作者却要“独往湖心亭看雪”。更为奇的是看雪的时辰“是日更定”,雪天看雪且在晚上八点后,真是奇上加奇!这奇时的选择正是作者与众不同之处,他的孤傲不俗,他的特立独行全在于此。

文章奇在看雪同“行奇”。“独往湖心亭看雪”,我们从文中看到,小船中有两三个人,为何作者偏偏说是“独”行呢?何为“独”?独自、独特、特立独行。作者有伴却言独,看来这独是指没有心灵的知己啊,就为下文湖心亭奇遇埋下伏笔。作者遗世独立,潜心著书,沉迷于前尘往事的回忆之中,和身边的俗人难有心灵的契合。

文章奇在看雪赏“奇景。“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这真是一幅水墨模糊的湖山夜雪图!“雾凇沆砀”是形容湖上雪光水气,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迭用三个“与”字,生动地写出天空、云层、湖水之间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作者先总写一句,犹如摄取了一个“上下皆白”的全景,从看雪来说,很符合第一眼的总感觉、总印象。

文章奇在看雪有“奇遇”。作者独自一人选奇时看奇景,却出乎意料在湖心亭偶遇两个金陵人。“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这一惊叹虽发之于二客,实为作者的心声。作者妙在不发一语,而“尽得风流”。 “强饮三大白”,是为了酬谢知己。“强饮”者,本不能饮,但对此景,当此时,逢此人,却不可不饮。饮罢相别,始“问其姓氏”,却又妙在语焉不详,只说:“是金陵人,客此。”可见这二位湖上知己,原是他乡游子,言外有后约难期之慨。这一补叙之笔,透露出作者的无限怅惘:茫茫六合,知己难逢,人生如雪泥鸿爪,转眼各复西东。

文章还美在一个“痴”字。

“痴行”——大雪多日,天寒地冻,万籁俱寂,作者却独选此时到湖心亭看雪,且“拥毳衣炉火”,穿着裘皮衣,围着小火炉,足见天气之严寒。这里以暖写寒,更见作者看雪之“行”的“痴”!

“痴景”——“湖中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作者描绘了一幅简约的画,一首梦幻般的诗,给人一种似有若无、依稀恍惚之感。“一痕”“一点”“一芥”之“一”字,其状依稀可辨,使人惟觉其小。真是“一”字一用境界全出。此句镜头从小而更小,直至微乎其微,天地之间人如芥草,融入在偌大的天地之间,合而为一。这“痕”“点”“芥”“粒”等量词,一个小似一个,写出视线的移动,景物的变化,这一段是写景,却又不止于写景;我们从这个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中,不难感受到作者那种人生天地间茫茫如“太仓米”的深沉感慨。

“痴情”——“崇祯五年”“金陵人”,是文中的两处暗语,是作者埋下的幽幽故国情。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崇祯,是明思宗朱由检的年号(1628-1644)。作者在《陶庵梦忆》序中说“五十年来,总成一梦”,由此推测成书时间大约在1670年左右,正是大清顺治帝时期,作者以“崇祯”纪年,表达对故国的忧思和留恋。金陵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建都地,作者故意宕开一笔,对姓氏只字不提,专写金陵,足见其对故国的留恋和追思。

总之,《湖心亭看雪》这篇精美散文:

奇人选奇时,奇行赏奇景。

遗世而独立,故国追思情​。

错落互见记奇遇,言简语精绘奇景。

巧设暗语寄痴情,含而不露抒真情​。

【教学设计】

教学创意

课文细读

教学思路

大致上分为四个教学板块:介绍背景、读的清楚、读的好听、读的有味

预习要求

1.朗读课文,读注释。

2.熟读诗歌,鼓励课前背诵。

时间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铺垫背景

1.作者张岱

张岱(1597年10月5日—1680年?),字宗子,号陶庵,浙江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清之际文学家,文学创作方面以小品文见长,以“小品圣手”名世。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石匮书》等。

2.小品文

明清小品文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个辉煌的标志,它几乎可以和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并提,标志一个时代文学的突出成就。明清小品文形式灵活、精神自由,反映了作者个性化的追求,语言精彩隽美。

写作背景

《湖心亭看雪》是张岱收录在回忆录《陶庵梦忆》中的一篇,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张岱在明亡以后,消极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穷困以终。《陶庵梦忆》即写于他避居剡溪山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

二、读的清楚

1.齐读诗歌,注意字音和节奏。

2.结合课下注释和老师补充的注释自读自讲诗意。

(1)俱:都。

(2)绝:消失。

(3))余:第一人称代词,我 。

(4)惟:只有。

(5)一芥:一棵小草。芥,小草,比喻轻微纤细的事物;(像小草一样微小)。

(6)而已:罢了。

(7)拉:邀请。

(8)强(qiǎng)饮:尽情喝。强,尽力,勉力,竭力。一说,高兴地,兴奋地。

(9)喃喃:低声嘟哝。

(10)痴似:痴于,痴过。痴,特有的感受,来展示他钟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独特个性,本文为痴迷的意思。

3.学生对照教师译文,再次讲读文意。

三、读的好听

1.顺应语法的停顿

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读课文)

2.清晰音步的停顿

余独往湖心亭看雪(读课文)

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读课文)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读课文)

3.特殊语境的停顿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背课文)

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背课文)

四、读的有味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听觉写雪,高度写意

奇妙发现一:崇祯五年十二月

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崇祯,是明思宗朱由检的年号(1628-1644)。作者在《陶庵梦忆》序中说“五十年来,总成一梦”,由此推测成书时间大约在1670年左右,正是大清顺治帝时期,作者以“崇祯”纪年,表达对故国的忧思和留恋。

2.独往湖心亭看雪----遗世独立、卓尔不俗

奇妙发现二:金陵

金陵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建都地,作者故意宕开一笔,对姓氏只字不提,专写金陵,足见其对故国的留恋和追思。

3.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茫茫一片、浑然难辨

奇妙发现三:错落互见

资料助读1:错落互见是一种表现手法,释义为交互出现,互相参见,使用该手法的句子以此含彼,以单方代双方,既简洁明快又含蓄深婉。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背面敷粉,反客为主)

资料助读2:背面敷粉法,是指不用全力对作品所描写的事物作正面刻画,而是着力去写与其特征相反或相对的其他事物,互相映衬对照,从而使这一事物的特征鲜明突出,该方法源于中国传统画中的“陪衬法”。

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补叙一笔,痴迷尽显)

资料助读3:补叙,也叫追叙,是行文中用三两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边说的人或事作一些简单的补充交代。

湖中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白描一笔,千古名句)

资料助读4:在文学创作上,“白描”作为一种表现方法,是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渲染,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进行了三个任务:读的清楚、读的好听、读的有味,下课。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