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肠的经脉手太阳经及病症——读《黄帝内经》灵枢 经脉第十 6
小肠的经脉手太阳经及病症
“小肠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出踝huái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内侧两筋之间,上循臑nào外后廉,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络心,循咽,下膈,抵胃属小肠;”小肠的经脉为手太阳经,起于手小拇指的尖端,循行手的外侧后进入腕部,出于小拇指侧的高骨,再直上沿前臂骨下缘,出于肘后内侧两筋的中间,又沿上臂外侧后缘,出于肩后骨缝,绕行肩胛后,交于肩上,注入缺盆,联络心脏,然后沿咽喉向下穿过横膈膜,至胃,最后由胃下行入属小肠;
“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zì,却入耳中;其支者,别颊上炪,抵鼻,至目内眦,斜络于颧。”它的一条支脉,由缺盆沿头颈上抵面颊,至眼外角,再回入耳内;另外有一条支脉,由颊部引入眼眶下而至鼻部,再至眼内角,然后斜行络于颧骨部。
“是动则病嗌痛,颔hàn肿,不可以顾,肩似拔,臑似折。”手太阳经受外邪侵犯后会发生以下病变:喉咙痛,颔部肿,头项拘紧,肩痛如裂,臂痛如断。
“是主液所生病者,耳聋、目黄,颊肿,颈、颔、肩、臑、肘、臂外后廉痛。”本经所主水液表现的病症为:耳聋、目黄、颊肿,沿颈、颔、肩、臑、肘、臂等部位的外侧后缘疼痛。
“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以上病症,属实证的应用泻下法,属虚证的当用补益法,属热证的须用疾刺法,属寒证的宜用留针法,脉虚而下陷不起的用灸法。至于无实无虚的病症,应从本经取治。
“盛者,人迎大再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由手太阳经受邪所致的病症中,如人迎脉比寸口脉大两倍,就说明为实证;如人迎脉比寸口脉小,就说明为虚证。
(原文)
小肠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出踝huái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内侧两筋之间,上循臑nào外后廉,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络心,循咽,下膈,抵胃属小肠;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zì,却入耳中;其支者,别颊上炪,抵鼻,至目内眦,斜络于颧。是动则病嗌痛,颔hàn肿,不可以顾,肩似拔,臑似折。是主液所生病者,耳聋、目黄,颊肿,颈、颔、肩、臑、肘、臂外后廉痛。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人迎大再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今天学习了小肠的经脉手太阳经及病症。且继续学习,今天就学到这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