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马屁”的学问
从7月27到今天,差不多两个月。虽然在简书上没写一个字,但并不代表停止思考。
说到“拍马屁”,自然会想到“溜须拍马”、“阿谀奉承”、“马屁精”这些个贬义词。正如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人的地方就有“拍马屁”。
这其实也是非常奇怪并让人着迷的地方。一方面,咱们这个民族发明了这些成语以示对“拍马屁”行为的不耻;另一方面,我们又不得不承认,很多时候,马屁拍得好与不好,确实很关键。
学社会学的,都有个坏毛病,喜欢观察,无论是作为“局内人”,还是“局外人”。观察最多的,还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简单地说,看看周围的人怎么互相沟通。所以,在我看来,如果把拍马屁看做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沟通方式,那就少了几分贬义,也就有了“微研究”的意义。
一、历史悠久的“拍马屁”之所以存在,是有理论依据的。
为什么有人喜欢“被拍马屁”,换句话说,为什么人都喜欢听好话。第一个理论叫“镜中我”,不熟悉的问一下度娘。简单说,就是“我看人看我”。我们是怎么来认识自己的?绝大多数人都是通过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来认识自己的。好比经常有人说我“文字功底强”,虽然知道那是溢美之词,但无形中提醒自己有点这方面的专长。
为什么有人喜欢“拍马屁”呢?严格意义上,“拍马屁”的内容都是超出正常水平的赞美、认同,但对“被拍马屁者”而言,听完无疑身心愉悦、神采飞扬,自我认可程度好比12个涨停,对“拍马者”的认可程度也呈直线上升。这就牵涉到第二个理论,“交换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类互动的本质是一种交换。就“拍马屁”而言,“交换”意味很明显。
在资源相对匮乏,并且获取渠道单一、垄断的社会,拍马屁风气尤甚。前苏联有很多关于拍马屁的笑话,原因在此。因为,拍马屁的目的不在于获得认同,而在于通过这种交换来获取更多的资源或权力。
二、谈完理论,该说点套路了,要不然影响阅读量了。
记得以前写过一篇文章,专门谈“套路”,套路是一种策略、方法。详见《套路是个什么鬼?》。
“拍马屁”的套路很宽、很深,有高下之分。有人精于此道,乐此不彼,人送外号“马屁精”;有人不谙此道,只知埋头做事,或关键时刻,只知点头称是,连说“好”、“行”、“不错”之类,某人顿觉索然无味,如鸡肋一般。
写到这,想起儿时看到电影中的一个情节,某汉奸对日本太君竖起大拇指,特写镜头,“高、实在是高”。我想,这应该是最低层次的“拍马屁”。现实生活中也很常见。现结合生活、工作中的观察,对史料的阅读,总结了以下几种相对高端的“拍”法。
拍法一:忠心耿耿型。
该拍法的核心要义在于全过程体现忠心,比如上了年纪的人熟悉的那句话,“对XXX的话,理解的要执行,不理解的要在执行中加深理解”。
最为典型的是和珅。之所以能够陪伴乾隆二十多年,不是吃干饭的。自始至终,无时不刻不都在考虑如何让乾隆开心,体现自己的忠心。特别是晚年的乾隆,自我膨胀,处处花钱,和珅就想了个“议罪银”的名目,王公大臣犯了事不要紧,交上一笔银子就没事。乾隆老娘过世时,和珅放下架子,一连陪着乾隆好多天,同哭、同累、同受罪。乾隆出上联“八方桥,桥八方,八方桥上观八方,八方八方八八方”,和珅脱口而出“万岁爷,爷万岁,万岁爷前呼万岁,万岁万岁万万岁”。可以说,作为侍臣,和珅“以帝心为心”,忠心耿耿,专业马屁二十年!
拍法二:跌宕起伏型。
这类拍法属于剑走偏锋,路子有点野,但往往效果奇佳。在方法上往往反其道而行之,实际上说到了“被拍者”心坎上去了。
试举一例。
历史上为孙权定下建国战略的是鲁肃。早就预见天下三分之势,建议孙权“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而后,“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成“高帝之业”。这样一个有远见卓识的谋臣,拍起马屁来丝毫不含糊。
赤壁打败曹操后,鲁肃回家。孙权带着一帮文武大臣迎接,因为见鲁肃比较冷谈,没有想象中受宠若惊的反应,说:子敬兄,我这么迎接你,够给你面子了吧?你猜鲁肃怎么回答,远远不够。一时在场的人面面相觑。场面一时尴尬不已。
再看那鲁肃,不慌不忙,就座,举着马鞭说,希望有一天,主公的威望到达四海,总括九州,等你做了皇帝,配一辆奥迪A6给我(更以安车软轮征肃),这才是给我面子。
孙权的反应是——拊掌欢笑!一边搓手一边笑。
正如张小娴所说,“重量级的情话要轻得像一根羽毛,不经意飘落在对方心里,却正好搔着她的痒处。鲁肃的话点就点在孙权的心思上,打败曹操后,接下来就是要平定江南,而后挥师北上,成就帝业。孙权能不开心吗?虽然成不成还得另说。
拍法三:才华横溢型
这类马屁往往需要当事人双方极高的文化修养和丰富的知识积累,比如拍法一中,和珅的对联。通过拍马屁展示了自己的才华。
纪晓岚在乾隆50岁生日时,写了一副对联上联:四万里皇图,伊古以来,从无一朝一统四万里。下联:五十年圣寿,自前兹往,还有九千九百五十年。
上联写得是版图,无疆,下联写得是寿辰,50加9950,正好一万年,合起来万寿无疆。
乾隆大悦,其余一班臣工想死的心都有了,自己咋就没想出这么妙的对联呢?
拍法四:润物无声型
厉害了。这类拍法需要极高超的情商,对生活、人情世故、社会运转的理解超出常人几何量级。
袁枚,大才子,年少即名声大作,诗文写得好,情商更高。23岁,县处级领导。赴任前,拜见老师尹文端,也是清朝的名臣之一。
老师就问了,小袁同志,要去当官了,你准备了什么?
报告老师,什么都没有准备,准备了些高帽子。
老师就是老师,一听这话,觉得很有必要教育一番,小袁同志,你还年轻,不要搞这一套,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就行。
嗯,老师教育得是。现在社会上的人都喜欢戴高帽子,像您这样的太少了。
老师听了,非常受用。
我想说:袁枚同志,你确定不是猴子派来逗逼的吗?拍的马屁连被拍的人都不知道这是一个马屁。这就是润物无声型,马屁中的最高境界。人“马”合一,无所遁形,恰到好处。
三、如何来看待“拍马屁”
生活工作中,学一点“拍马屁”无可厚非,也很有必要,毕竟我们不是生活在真空中。生活中玩好了,那是情趣,工作中玩好了,那是艺术。
但有一点,过犹不及。别整天想着如何拍马屁,讨领导或老板的欢心,要知道,真正的领导和老板才不会看上你的马屁,他们需要的是踏踏实实的工作业绩。如果真有人靠马屁上位,终究也不会长久。出来混,迟早要还的!
看完了。马屁的学问可大了。不妨现学现卖一下。做如下选择:
1、如果觉得这篇文章一般,还凑合,那就叫个好。
2、如果觉得文章写得不错,那就说一句“这是我目前为止看到的最好的关于拍马屁的文章之一”,之类的,记得加上“之一”,以免后人写了另一篇,马屁不好拍了。
3、如果觉得看完此文如醍醐灌顶,get到一些新技能,而且对人生豁然开朗,对领导深表同情,对下属心有所盼,那就点赞+评论+转发。代表简书谢谢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