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活》,一种不一样的感觉
在读列夫托尔斯泰的《复活》时,说实话,一开始的过程是很难受的。除了要接受俄国人长得令人发憷的名字之外,其实去理解和梳理里边的法律关系和审判程序也是很费脑子的。不过,一部了不起的作品绝不会一直限制你的想象。列夫托尔斯泰之所以伟大,是他懂得如何去把问题细致化、本质化和深刻化。所以,在忍受了一开始稍微有点枯燥的阅读过程之后,我开始越来越期待接下来故事的发展。无疑,我被深深感染了。
回想书中的细节,再细细品味,其中有不少地方是回味无穷的。在《复活》中,令我最敬佩也是最印象深刻的就是当中对人性转变的过程的描写。尤其是对男主人公涅赫柳多夫的心理描写,可谓是非常细致和贴切的。从他作为陪审员再见马斯洛娃起,他的心理就一点点开始变化着。在托尔斯泰笔下,我们可以清楚地把握任何主人公心理的转变。其中有准备牺牲的决心、有干脆逃避的麻醉、有舒适诱惑下的动摇,也有克服各种阻力的艰难说服。这些内心所起伏的波澜,都是自然而然产生的波折,越是不够坚定,就越是贴近真实。其实,我们清楚人性,也清楚“并没有一蹴而就的坚定”的事实,那些对主人公描写得一开始就什么也动摇不了的想法,其实毫无真实可言。在托尔斯泰笔下,女主人公也秉承着这真实性。身处绝境的她,在面对曾经一手促成自己悲剧的人的救赎时,根本不存在什么感恩戴德的接受。在阅读的过程中,你会发现,你根本无法捕捉两个人关系发展的脉搏,这就更激发了你想一探究竟的好奇心,这也是我最初坚持阅读的理由。
但如果你和我一样单纯地以为谈情说爱就是主线,那么我们都错了。书中除了心理描写之外,对各种层级之间虚伪的行为也作出了相当够味道的描写。在这个圈子里,在沙皇旧时期的贵族氛围之下,你会发现有很多形形色色的虚伪的人。这些人处于剥削阶级,以各种不一样的面孔和不一样的信仰出现在主人公接触的视野内。这些人和一些可有可无的无意义的外部形式一样,尖锐地反映着那些本就自私的和不得不自私的群体。其中,在“司法腐败”,大概可以这么称呼,这样的氛围下,一张疏漏的审判令、一件原本结果并不重要的案子,就这样一层又一层地向上传递着,一步步向我们揭开那些上级和上级的上级所演变的荒唐。在整个虚伪的背后,虽然作者只字不提,但我们阅读的每时每刻都能切身体会到一种无形的可怕的力量。或许是人性本源,又或许是制度使然,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在书中,在我看来托尔斯泰并不把立场放到贵族或者农民的任何一边,他只会为真正善良的人打开大门。就像书中使然,女主人公,是个贱籍妓女,而男主人公,则是个曾经也迷失犯错的地主。托尔斯泰不肯定农民,因为农民也不乏愚昧,他没宽容贵族,因为贵族也不乏糜腐,他所表达的“复活”,大概是一种反思,是一种不论什么阶级都需要的反思。当我们都无法得到完美的解决方案的时候,首先要重新洗涤净化我们腐蚀的心灵。这大概也是结尾会出现《马太福音》的缘故吧。
可能没读过《复活》的朋友更关心男女主角的结局吧。对于这个,我只说一句,那就是当我读到最后的时候,我发现结果跟我想象的完全不一样,我享受这种意料之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