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刘公小说悲情叙事的力度 ——对刘公短篇小说《赶情》的解读
说起来话长,在此之前,我就读过刘公先生的好几篇作品,只是那时“只闻其人而未见其人”,我也并不知晓那些值得人称赞的情节就是出自刘公之笔。我中学阶段就对小小说产生了浓厚兴趣,还曾就国内的某些小小说与同学展开过争论,后来通过一系列的学习我慢慢对小小说有了初步了解,记得我刚从师范学院毕业到一所中学去实习时,为了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小小说,我便选了吴万夫的《坠落过程》和刘公的《赶情》两篇文章作为范文为学生讲解,当时的我觉得这两篇短篇小说很有生活气息,现在想来那堂课还颇有意思。
《赶情》是刘公先生“朱家湾”系列小说中的一篇经典作品。
刘公先生写小说摆脱了某些作家故作高深的做法,他融个人经验见闻和现实生活为一炉,运用想象有意识地让它们相互创造性地相结合。刘公的短篇小说大都书写的是人情世情,展示的是人与人、人与家庭、人与社会等问题。乡镇或市井,官场或都市,这些普通人司空见惯的题材,在他那双炯目之下原形毕露,常能散发出与众不同的光芒。可以说,他在生活与虚构之间游刃有余,让人难辨真假,为了艺术需要他描写了社会人生的实况,虚拟了某些情节,处于即通俗又非通俗之间,这彰显了他别出心裁的经验之论和高屋建瓴的游戏人生的情趣。
《赶情》讲述的是朱家湾的光棍群由于好面子在人情的逼迫下一步步走向堕落直至死亡的故事。这类小说是刘公用生活经验谱写出的靓丽图画,体现了刘公小说的高超技巧,整体充满了宿命般的哲学意味。
《赶情》中光棍群常常被请去喝酒,红白喜事顿顿少不了,面对“网”似的人情世故,死要面子的群不忍拒绝,不懂得反抗导致他越陷越深,胳膊折了往袖子里藏,装作若无其事,终于在穷困潦倒之际东窗事发,做出人人喊打之事——偷窃。
我个人觉得,作家把群设计成一个被人情压迫的小人物,写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会面临这样的情境,作家曲折地揭露了死要面子活受罪的小人物的微妙心态,更批判了“赶情”这类现实问题的严重性,对于这类现象作家深感失望。在小小说创作中,刘公大胆地将自己对不良世风的不满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刘公是个勇敢且有正义感的作家。
“没钱行礼的群很苦恼,怕别人瞧不起自己。”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群一而再再而三地犯错,偷树偷牛,结果失掉了好名声。然而,这一切都是有根源的,是攀比的心理毁了群,一念之差将一个好人变成坏人。刘公在文中没有描摹主人公群的相貌,而是对人物的叙述做了客观的展示,个别心理描写逼真到位,从而增强了故事的可信性和情节发展的合理性,可见刘公的小说情节并未跌入低俗的桥段。恰恰相反,他取意新锐,特立独行,突破了一般小小说的那种窠臼,为主人公设计了一个合情合理的人生结局。
“大伙儿清理他的遗物时,发现他家只有一个空米缸、一口掉了边的锈铁锅、一只裂了缝的老粗碗。”
小说结尾别出心裁,耐人寻味,与前文形成强烈反差,这让我想起汪曾祺的经典短篇小说《陈小手》。它们都是对复杂人性的展现。
作家是个生活的有心人,将散于生活之滩上的细小珠贝一枚枚串起,以备不时之需,日复一日也就有了明察秋毫、见微知著的能力。据悉,《赶情》大约写自2005年前后,十几年前的今天各种不良现象风头正劲,其他人对此视而不见或随波逐流,而作家却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针砭时弊,可谓勇气可嘉。
刘公先生多才多艺,把个人爱好活生生当成了事业来经营,试想,这在以快节奏著称的现代文明生活中能有几人呢?多年来他写作、书法双管齐下,正值盛年的他在创作上屡获硕果,让人钦佩的同时替他高兴。关于小小说创作他叙述冷静,语言充满生活气息,地域语言的运用颇具风味,如同毕飞宇的王家庄,莫言的东北高密乡,贾平凹的棣花街,刘公在自己的小说世界建立起了属于自己的独特地域——朱家湾,他笔下的主人公就生活在这片地域之中,他们或可亲可敬,或自私庸俗……他们与作家一起生活过,悲欢离合也好,喜怒哀乐也罢,他都爱他们,这些人物一直留在他的记忆里,促使他把他们写成文字变成作品。
喜欢《赶情》的叙述,有种真实的东西在里面,给人难以剥离之感,群给村人的每一笔礼钱,都是作家对真实生活浓缩后的再现,无不体现了作家对生活的深刻体验。从文中,我读到了生存的艰辛,更读到了人性的复杂。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任何人脱离了人群都没法生活,当没有了人情世故这把标尺来作为衡量一个人好与坏的标准的时候,社会似乎就不正常了。因为我们生活在中国社会。所以不被同化是艰难的,同化意味着攀比。攀比是让人产生压力的。压力大了无处宣泄,人就会出问题。我非常同情群,他每天都如履薄冰,群的人际关系充满了压抑与恐慌。他的心理是畸形的。是虚荣心作祟。
《赶情》具有现实意义。值得我们深思。
作家用敏锐的笔触让我们认识到攀比造成的后果是多么可怕。面子问题,是全社会共同的问题。
蒋珠莉简介:女,汉族,1991年9月出生于河南信阳光山。现居深圳。自幼酷爱文学,13岁时偶然读到小说家吴万夫的《朝圣路上》,立志长大后成为一名作家,14岁开始广泛涉猎文学作品,初一之后一直在日记上练习写作,2010年开始正式尝试文学创作。大学毕业后当过两年语文教师,2016年推出第一部作品集《愿我在最美的时候遇到你》。她文学底蕴深厚,敏感多才,个性率真,见解独特,常带给人惊喜。她的文字厚重与灵敏深刻并重,主要以散文、小说及评论见长,司空见惯的题材在她手中常常能推陈出新,令人耳目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