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理由喜欢投资理财读书

薛定谔的股价和巴普洛夫的投机者

2019-03-21  本文已影响2人  血公子

“小脑开大洞”谢谢你的关注

我们进行投资研究,本质上是想寻求市场运行的规律。这种探寻规律的思想起源于牛顿的经典力学,那时人们甚至认为一切现象都可以通过公式推导解释。久而久之,我们解释自然现象时普遍喜欢采用理论支撑,进而在股票市场也沿用了同样的思维,重逻辑研究而轻市场心理。特别是对于投研体系严密的机构,逻辑不甚严密的投资建议往往不被采纳。

然而市场之所以有魅力,恰恰来源于其不确定性。对于股价,你往往会发现生活中理所当然的逻辑不再适用,因为股价波动的根本特征在于不可预测——你所观察到的规律都是市场博弈的结果。你参与市场,也在改变市场,并在下一环节被更多的人放大。

所以,投资首先需要从承认股市的不可预测性开始。

1著名的虐猫达人薛定谔提出过一个经典的思想实验:假设把猫关盒子里,如果没有揭开盖子观察,你永远也不知道猫是死是活。因此它处于一种活着和死去的叠加状态——只有在揭开盖子的瞬间,才能确切地知道这只猫是死是活。由此还引申出平行空间理论:在某个平行空间中,猫是活着的;而在另一个平行空间中,猫是死的。这个结论可以推广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比如在股市收盘之前,你永远不知道股价到底是涨还是跌,这时候股票的价格就处于“既涨又跌”的叠加状态。

薛定谔的股价表面上是量子力学的问题,但本质上是一个哲学问题,这个问题关乎于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分歧。如果股市是确定性的,那么我们就可以通过逻辑加以把握,找出这种客观规律,这种观点其实就是可知论。如果股市是不确定性的,那么我们不可能认识整个市场,那么所谓的客观规律就会有很多漏洞,无法用逻辑解释,这种观点其实就是不可知论。

直到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前,人们普遍认为宇宙是可知的。直到1927年海森堡发现了测不准原理,人们发现不可知论也很有道理。举个例子,假定你想测量出热水的温度,需要把温度计放入水中。但是温度计会使水温稍微降低,因此尽管仍然可以得到水温的近似值,但它不会百分之百地精确。测量仪器已经改变了它所要测量的温度,而这种变化是无法获知的。

有没有可能发明完全不影响被测物体,因而不会给被测量性质带来丝毫变化的仪器或方法呢?海森堡断言,这是不可能的。当你测定出某个物体速度的时候,它的位置你测不准;当你测定它的位置的时候,它的速度你又测不准。总而言之,对于特定的物体而言,总有某个物理量是你测不准的。即使能够观测到,也是过去的数值,你永远无法同时测出当下的位置和速度,更遑论预测未来。

那么过去对未来的影响是偶然还是必然?我们是否可以凭借过去预测未来?

唯物主义对此的看法是:宇宙归根结底具有必然性,但是从个体角度,未必不具有一定的偶然性。这就像挂科与复习的关系——人们通常认为不复习导致挂科,实际上挂科的人未必一定不复习,而复习也未必一定导致不挂科。由此可以看出挂科与复习的关系处在确定和不确定之间的状态:多数不复习的学生都挂科了,但是不排除有个别不复习的学生不挂科。至于为什么不挂科,我们无法得知,因为考试成绩的影响因素无法被我们全部掌握,此外还存在很多个体差异。所以到底哪个人复习就不挂科,而哪个人再怎么复习也挂科,这个内在的因果关系永远无法说清楚。

所以,请从脑海中抹去“预测”市场的奢望。在股市中,即使某时刻状态已知,也无法根据任何方程求出以后任意时刻的状态一些所谓精准的预测,实际上无非用了一些移花接木、偷换概念的技巧。例如:如果大盘中长期要突破4000点,本周必须站上3000点有效关口。这就等同于说如果一个人要活到80岁,他就必须先活到60岁。

那么,市场为什么“测不准”呢?

2

在金融市场,参与者对市场的认识并进而采取的行为,会对市场的运行状态产生影响,这种影响有时甚至是巨大的,这种机制又被称为“反身性”。由于人的认识永远是片面的,因此我们的行为不可能是永远正确的,因此市场无法达到完全有效。这就是投资者都会面临的困境:站在行情的曲线上,我们永远只知道过去和现在,而不知道将来。

反身性是一种双向反馈的机制。我们试图寻求市场运行的规律,但同时也是市场的组成部分,我们在对市场规律不完全理解的情况下做出的决策对市场的形成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就好比我们的出牌影响全局的走势,同时牌局的进程也会影响我们下一轮出牌。投资者有偏差的认识与市场之间相互影响,为两者都注入了不确定的因素,这就使得投资者的行为很容易产生预料之外的结果。

反身性的机制导致了非均衡状态的存在。股票市场上不存在古典经济学所谓的价格均衡,因为现实中的供给和需求曲线并非独立给定,而是受到投资者有缺陷的认知及偏好的影响。尽管在许多情况下,将投资者偏好视为给定,并且忽略它可能产生的不确定性,对市场的研究仍可以产生很多有价值的成果。但是不可否认,在股票市场上,市场的估价永远是失真的,而且这种失真具有左右股票价值的力量。

3

巴甫洛夫为我们开辟了一条通往人类认知的道路,这还要归功于那条著名的流口水的狗:每次给狗送食物以前打开红灯、响起铃声。这样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只要摇铃铛或者亮灯,狗就开始流口水,从而形成了条件反射。

很不幸,市场上大多数投资者也是巴普洛夫式的。

市场犹如巴普洛夫,投资者天天听着铃铛,渐渐大脑就形成了条件反射。这导致整个市场成为很多条件反射形成的系统:比如央妈放水,这是条件,然后流动性宽裕导致市场回暖,这是结果。久而久之,反射建立起来,一旦有宽松预期或是类似的风吹草动,根本不用央妈真正出手,投资者都会高呼央妈才是亲妈。

大部分人貌似理性,其实所有决定都是由潜意识做出的,再由理性提供逻辑支持。而所谓潜意识就是条件反射,和巴普洛夫的实验本质并无不同。当“跳水——拉起、跳水——拉起”不断重复,自然造就大量投资者的“抄底——卖出、抄底——卖出”,这已几近成为一种行为艺术。当市场上大批巴普洛夫式投资者被驯化的时候,这个条件反射就会不断循环,周而复始。

造成巴普洛夫式投资者的本质原因在于,市场没有理论基础可依的估值和飘忽不定的涨跌逻辑。到底该坚持哪种交易逻辑,没有人能讲清楚。这就造成投资者很容易在摇摆的市场中放弃自己坚守的理念,最终变成了纯条件反射。

譬如一种流行的技巧是“利空买入,利好卖出”,实际上出利空消息时买入股票未必不会造成惨重损失,因为坏消息往往会变得越来越多。这种恶性互动来源于市场给予投资者悲观心理,而这种悲观情绪反过来又影响市场,这就导致市场通常暴涨暴跌。被动加仓的行为并不是因为投资者觉得估值低了,而是因为经验告诉他要逢低买入,这种加仓行为不受投资者理性意识的主导。

这种经验化的条件反射,很容易在新的市场环境下要么走向刻舟求剑,要么走向矫枉过正。每一次牛熊的切换,都是一次大浪淘沙的过程。市场在培养了一批曾经的适应者后又带走了他们,却留下了那些看上去不那么适应的投资人。

4

因此,投资与其说是门学问,不如说更像一门艺术,智慧、经验、勤奋、性情、直觉一个都不能少。更重要的是,成功的投资无法复制,任何投资者都无法保证一帆风顺。

这也说明了为什么太理性的人,往往容易错失最佳时机;逻辑太严谨的人,往往押不中伟大的公司。从这个意义上讲,投资好比恋爱:再缜密的理论,也只能帮助我们认知当下;再完善的交友模型,也只是打通了眼前相识的第一步。长期来看,最终能否获得超额收益,或者能否牵手走到最后,都远未可知。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