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3篇:无为并非无作为,而是别乱搞,凡事别太过,被欲望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是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背诵第三篇的时候,其实理解起来还是挺难的,
早之前有朋友提醒过我,
担心我读道德经会变得佛系,
就是因为无为之治,
大家会理解为,
什么都不用做。
好在韩鹏杰老师在他的书里面有明确的解释,
无为的意思不是没有作为,
而是不要乱来。
怎么理解呢?
就拿我自己最近的例子来说,
因为感受到了失业的焦虑,
我就开始看各种类型的项目,
很多项目看起来就非常美好,
当有朋友邀约的时候,
就想每个项目都能参与其中,
这样一来,
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就分散了,
到头来可能投入很多,
但是却收效甚微,
因为不聚焦,
不做自己擅长的事情,
到头来得不偿失。
我想这就是我所理解的,
为无为,则无不治吧。
想清楚了这一层厉害关系后,
我还是决定给自己做减法,
把自己的精力收回来,
专注于自己所擅长的,
不要去搞那么多事情,
把课讲好,专注于给一个平台合作,
多余的时间好好读书和学习。
另外第三篇里面有提到欲望对人们的影响,
有时候我们的心乱了,
有可能是想要的太多,
我们总是无法满足于现状,
同时又无法正确看待自己所拥有和实力,
对未来又充满和很多的幻想与渴望,
当然有时候人类“发展”的动力也在这里,
你说有对错吗?
没有对错,
只要我们对自己选择的结果负责就好,
对于大自然而言,
好也罢,坏也罢,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每个人始终是要死的,
地球的资源也是有限的,
太阳最终也会燃烧殆尽的,
这就是真实的结果。
所以,
考虑生命的意义这个话题,
还是蛮有意思的,
人生百年,
留下的是什么呢?
我们追求的是什么?
是否满足欲望就是幸福?
而往往在欲望得到满足后,
我们也会陷入一阵空虚,
接下来就会需求满足更大的欲望,
无休无止,直至尽头。
第三篇讲的并不是让你不要不作为,
而是不要过分有为,
事物有发展的规律,
要遵循自然,顺势而为,
无论是管理团队,
还是抚养孩子,
觉察到自己欲望的根源,
考虑到他人和情境,
明白什么是重要的,
哪些是真实存在的。
比如说身心健康很实在,
过去的就是过去了,
未来还没有发生,
时间的长河里面,
存在的永远只有当下。
不要被被人的标准所定义,
思考自己存在的价值,
还有自己希望创造什么价值。
如果未来的文明将毁之一旦,
那唯一要做的就是珍惜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