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拥有好命,就得做到三守:守身、守位、守心!
《朱子家训》有言:“守分安命,顺时听天。”
做人的最佳境界,就是守住本分、安于命运,顺应天时、遵循天理。
人的命运好不好,关键看自己坚守些什么,都是自己种下的因结出的果。
要想拥有好命,就得守好三样:守身、守位、守心。
一、守身
《论语》里说:“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曾子说,我每天都会多次省察自己、修正自己。
守身,就是守住理想信念、品德节操,上世纪福建有一位陈师傅,锡匠手艺人,技艺精湛,他从化锡学起,道道工序都精琢细磨。
渐渐地,陈师傅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得到了师傅的首肯,成了同行中的翘楚,锡器制作有一道工序“焊接”,即各个零部件打造成形后,通过焊接组合成完整的锡器。
锡的熔点低,温度高一点,焊接时熔化穿孔,锡器就报废了,陈师傅琢磨了很长时间,想出了绝招:焊接时,在焊口上涂抹松香,把烙铁靠近耳朵,用自己的耳朵感觉温度。
为练成这手绝活,陈师傅好几次烫伤了自己的耳朵,陈师傅敬重自己的手艺,做出来的器具件件精美。
然而,到本世纪初,人们日常生活就很少用锡器了。
陈师傅家的生意日益清淡,到最后一家人生活都举步维艰。
兄长改行做香烟生意,很快挣了大钱,邀请他到厂里帮忙,承诺给予待遇优厚,可一向性格温厚的陈师傅,坚决地拒绝了。
为维持生计,陈师傅白天出摊修自行车,夜晚坚持打磨自己的手艺,陈师傅的技艺终至登峰造极,在福建漳州一带声名鹊起,后来,他的一套龙凤呈祥锡壶作品参加马来西亚手工艺匠人大赛,获得了金质奖章。
陈师傅这位手艺人,艰难时固守,细微处精湛,作品表良知,器具见精巧,值得推崇。
《孟子》中讲:“守孰邑大?守身为大。”
人这辈子,守住什么最为重大?答案是,守住自身节操为最大,守身,守的就是一种信念、一种坚持。
二、守位
《中庸》有言:“虽有其德,苟无其位,亦不敢作礼乐焉。”
礼乐在传统文化中被视为秩序地位的象征。
不在某个位置上,享受那个位置的尊崇,会引发秩序混乱,不利于长治久安,也会损伤自身的平安。
守位,就是守住岗位职责、原则底线。
天圣四年,范仲淹任泰州知县,泰州东临大海,遇到大风大浪涨潮,大量田地被淹,范仲淹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立即准备物资,调运民工加固海堤,海潮被挡,大量盐碱化的土地又成为了肥田沃土,百姓受益,交口称赞。
景祐二年,范仲淹调任苏州知州,洪水来袭,运河决堤,良田被淹,百姓流离失所,饿殍遍地,范仲淹先是调运粮食赈济灾民,后组织民夫疏通河道,退去洪水。
他还勘察河运,兴修水利,彻底解除了洪水泛滥之灾,保障了旱时灌溉,在他的精心治理下,苏州成了天堂似的鱼米之乡,真宗时期,范仲淹任永兴军兼延州知州。
由于西夏屡屡犯边,侵扰西北百姓,导致边境吃紧,范仲淹裁汰老弱,起用能将,整理军纪,演练军阵,永兴军在他的苦心经营下,武备充分,军纪严谨,西夏统治者慑于范仲淹军威英名,数年不敢贸然犯边。
范仲淹每到一处为官,始终担当守位、造福一方、政绩斐然。
《论语》里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不在其位,名分不正,说出的话就很难上传下达,谋划的事就很难顺利实施。
《论语》又言:“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不在某个职位上,就不要思谋那个职位的职责,否则会造成一个集体的秩序混乱,更不利于个人长久的安身立命。
反之,一个人在某一个职位上,就一定要有所担当,承担起某个职位赋予的责任。
简言之,就是在其位,定要谋其政、行其权、尽其责,守位,就是按本色做人、按角色做事。
三、守心
苏轼说:“守其初心,始终不变。”
最善变的是人心,要想守心不变,实非易事,守心,就是守住本心、砥砺前行。
邓稼先,毕业于抗战时的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他也唱过“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的激昂校歌,在艰难困苦中,他励精图治,涅槃重生,学习成绩越来越优异。
为了实现科技强国兴邦,不受外强欺侮的家国夙愿,邓稼先赴美国普渡大学物理系深造。
毕业时,他婉言谢绝了待遇优厚的留任邀约,获得博士学位9天后,便回到了祖国的怀抱,从事原子弹核理论研究。
从事这项工作,要隐姓埋名,深入戈壁荒漠,一切学术成就都不能公开,这些他都不放在心上,科研条件简陋,生活艰苦,西北自然环境恶劣,这些他也都不在乎。
此后二十八年,他义无反顾、满腔热忱投入工作,为了祖国的核事业东奔西走,在西北甚至风餐露宿。
为了取得精确试验数据,他不惧酷暑严寒,亲自到西北戈壁荒漠参与一次次实验。
为了验证试验数据,他没日没夜地在科研院所带领大家搞科研,邓稼先曾欣慰地说:“做好这件事,我的一生就会很有意义。”
虽然经过一次次失败,但他们始终都在咬牙坚持。
邓稼先领导的团队,终于完成原子弹理论设计方案,解决了原子弹试验成功的关键性难题。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这些巨大成绩的取得,离不开邓稼先及其团队的坚守和付出。
邓稼先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
因为他深知落后就要挨打受欺负的道理,所以始终不忘发愤图强的初心使命,守住本心,能让人保持思想的纯净、满腔的工作热忱。
《孟子》里说:“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那些德行高洁、人格伟大之人,始终不会偏失率真、淳朴的赤子之心,白居易《画弥勒上生帧记》中也说:“所以表不忘初心,而必果本愿也。”
只要守住了自己最初的发心,最终就一定能够实现自己原本生出的愿望。
守心,就是不忘本心、方得始终。
古语有云:“守得云开见月明。”
人的一生,只有始终坚守、永不言弃,方能等到云团散开、看见月明。
要想心安命好,就得做到:守住身,不失品德节操;守住位,不缺位也不越位;守住心,不为名利世俗所惑。
“生态”盖指生命体与其环境的有机联系。生态伦理就是人们对生命存在与生态环境关系的道德观念、基本规范和道德实践。20世纪以来,随着人类对环境危机的广泛体认,生态意识猛然走出专业圈囿,置身公众舞台,被赋予影响人类环境实践,维护全球生态平衡的重任,成为世界显学。道教不是生态学,但其生态伦理精神因其独有的特色而为其他学说和宗教不可替代,否则就不可能衰而复兴,流传至今,影响深远。在伦理认识上,道教以其重视生命的喜乐、宁静、恬淡、朴素和心灵的充实与扩展为特色,关注自我与自然的协调,以人为本,内容简而深、博而约,具有无穷的趣味;在伦理实践上,道教致力于体玄修道,韬光养晦,淡泊名利,求得生命在情感、行为、自然、人伦与文化的互动中长存长立,因此它在对自然生态和人的关系的认识上,表现出开发生命活力的自觉能动性、与自然对象的同一性以及伦理认识的整体系统性。用道教的话来说,就是“自然之道不可违” 1 、“顺乎自然之道”。此自然所指是事物本质之自然、人生之自然、社会之自然。参悟事物、人生和社会之本质,求得生命与本性应有的风格、态度和气象,就是道教伦理追求的目标与精神支柱。
道教生态伦理精神体现在它的精致深刻的内容和吸引世人的内涵中,蕴涵在使它延续、发展久远的生命力中。具体而言,道教生态伦理精神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
一是万物一体的精神。道教所崇拜的最高对象是“道”。道教的宗旨是长生不死,得道成仙。所谓得道,就是通过修炼与大道一体化,因此,道教在中国诸多宗教中是最注重现实生命的宗教。在它看来,世间万物是一体的,自然万物的存在有其合理性,人是天地万物的一部分,应当以生为乐,重生恶死,使生命不断升华。人类也要以平等意识尊重自然万物的存在与个性。早期道教经典《太平经》提出:“天地中和同心,共生万物” 2 ,认为理想的太平世界是人与各个层次的自然事物和谐相处、共生共荣的世界。在道教思想家葛洪那里,万物一体的平等意识也非常明确和丰富,他认为人通过修炼可以实现“长生久视”、“肉体成仙”的理想,这个理想也就是与自然齐一或万物一体的境界。道教还有“生道合一,重人贵生”思想,老子指出,道是宇宙的本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天地万物,物我一也。”这表明道教注重从宇宙的高度来认识和把握人类的意愿。万物一体的生态伦理精神告诉人们,与自然要和谐相处,营造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的社会。
二是生而不有的精神。与万物一体的精神相关联,道教认为人生最高的境界和准则是产生万物而不占有万物的道德。道教认为,人的肉体修炼、精神完满的最高境界是“道”。“道”是如何产生的呢?葛洪提出:“道起于一,其贵无偶,各居一处,以象天、地、人,故曰三一也。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人得一以生,神得一以灵。” 3 并且自认为这是对老子智慧大道的发挥。老子曾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而自然的要义是:“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由之,只有“道法自然”才符合道德的思想。高尚的道德在于繁生万物而不据为己有,帮助万物而不自恃有功,引导万物而不宰制它们。唐代道教学者、医学家孙思邈就是这种精神的实践者,他的医学理论以天人一体、生而不有说为基础,谓“天有四时五行”,“人有四支五藏”,“阳用其形,阴用其精,天人之所同也”,“良医导之以药石,救之以针剂,圣人和之以至德,辅之以人事,故形体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灾。” 4 孙思邈本人“学殚数术,高谈正一”,不仅医术精湛,而且品德高尚。道教的这种生而不有的精神具有相当的实践性和普世意义这种实践性和普世意义,提出了世间事物持续平衡发展的观念,揭示出人类要顺应自然,效法自然法则,有所为而有所不为,才能得心应手,取得成果;如果强行索取,则会适得其反,破坏和谐,不能达到很高的境界。
三是曲成万物的精神。在道教以前,《周易传》有言:“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天地交泰后以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这里指出天道与地道是相对峙而又相协调的,其协调是由人来作中介的。老子将人提到重要的地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既然“人亦大”,那么人就不是仅依附于自然,受制于自然,而要驾驭自然规律。因为人要依靠自然而生存,要与自然进行物质交换。道教于此进而提出:人要三思而行,审时度势,求仙问道而不强作妄为;如果反其道而“妄作”,势必败坏心性,甚至危害人类自身。道教的修习者认为人与宇宙万物是互相感应的,感应的基础在于人和万物都有灵性,人与物资讯相通。宇宙演化不停,生生不息,人作为宇宙共同体中的一员,应该以促进整个宇宙更加和谐完美为目标,而不应该以毁灭各种自然物的行为来扼杀宇宙的生机。因此,道教不仅给人以一种思想信仰,以安身立命或将注意力放在教义教规的完善和遵守上,求得祭祀、祈祷的肃穆和虔诚,而且将信仰或教义教规具体化为各种道功、道术,进而形成操作体系,引导众信徒去实践力行。可以说,道教是重视道、术、行的宗教,既重视“道”的提升,又积极提倡功法和炼养术。真正的道徒对道教真谛的切实掌握,在于不仅要懂得它的基本宗旨,或具备其虔诚的信仰,还要作道术的训练,努力积累道功,日进无疆,不断深化和纯正信仰。这样,就充分强调了人类活动的主体能动性,以及人与自然的适应性。人作为天地的中介与协调者,既要顺应自然,又要制约自然变化,加以引导,以曲成万物。
四是合而不同的精神。道教合而不同的精神是与传统伦理学中的“和合”精神相承接的。道教《太平经》提出:“中和者,主调万物者也”,认为自然界与人间社会各层次的事物,皆包含阴、阳、和三种基本要素,合而构成一物,故名三名同心。“元气有三名:太阳、太阴、中和。形体有三名:天、地、人。天有三名:日、月、星,北极为中也。地有三名为:山、川、平土。人有三名:父、母、子。治有三名:君、臣、民。” 5 三名同心就是理想的太平世界。阴阳之道体现天意,所以人要顺应阴阳之理,从各个方面保持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和顺,才能消灾去异,致力世界太平。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道教在信仰系统、丹术符箓、仪式规范中发展了和合的思想。合而不同的生态智慧,帮助人们认识到世间万物多样性存在的意义。保护了事物的多样性,就有可能达到可持续发展。
五是循环再生的精神。在关于如何有效地利用自然方面,传统的中国人确立了“大”和“久”的目标,并认为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人要有中正的德性,效法天地,用制度节制人的无穷欲望,不造成对自然与人类的伤害。《周易》指出了两个途径,其一是“九二贞吉,以中也。”其二是“中正以通。天地节而四时成,节以制天下,不伤财,不害民。”道教也发展了类似的思想,强调对生命以及生命存在条件的确认是圣人之智、圣人之德,是圣人之业,人的理想的生活世界是一个物我同一的美好社会,认为在那样的社会里,生命可以循环连续、周流罔停、生生不息。早期道教认为古之得仙者,或身生羽翼,变化飞行,卓然特立于一般人的本性之外,甚至化身异形,有似雀之化为蛤,雉之化为蜃。后来的道教吸收了更多的人伦日用思想,从生命循环再生的角度出发,把“老而不衰,延年久视,出入任意” 6 作为神仙之道。五代时期的道教学者谭峭以“化”的观点看待宇宙、人生和社会,提出:“虚化神,神化气,气化形,形化精,精化眄,而顾眄化揖让……” 7 整个人生和社会的兴盛就处在变化统一的过程中。道教在利用物资的观念上,主张人类要多多节制欲望,保持万物的生机与发展活力,这与中国传统思想中的依时令进山伐林,夏以前禁采樵,禁捕幼兽幼鸟、禁杀鱼蟹,不竭泽而渔,不焚林而猎等观念是相当一致的。人与生物资源相处,要进行物质交换。进行物质交换不是强行占有,而是对自然作顺应与调适。
六是融通万有的精神。道教思想一向把大自然看作是一个充满生命的超巨大系统,其中的所有事物都相互有机地联系着,宇宙在其历程中运行,是时间坐标和空间坐标的交叉线。从老、庄之始便探其玄机,以揭示自然界中固有的整体关系。老子说:“大道泛合,其可左右。万物持之持生不辞,功成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8 也就是说,大道像广阔的河水一样滋润着万物,毫无私心,毫无偏意,像伟大的母亲一样爱护着所有的生命,所有的生命依靠道的养育而生。对自然界要善意对待,这是因为在根本上“人与天一也”。 9 既然如此,就必须保护生态环境。庄子曰:“万物皆种也,以不同形相禅,始卒若环,莫得其伦,是谓天均。天均者,天倪也。” 10 也就是说,万物都来自特定的物种,但在不同物质的物种之间也存在着联系和转换,如同圆环一样,分不出始终和次序。这种自然的联系性,可以叫做“天均”。道教认为道为世界的本原,道是创造一切生命的总源泉,是融贯万物生成的总动力。唐代道士吴筠说:“通而生之之谓道,道固无名焉。畜而成之之谓德,德固无称焉。尝试论之,天地人物,灵仙鬼神,非道无以生,非德无以成。生者不知其始,成者不知其终。探奥索隐,莫窥其宗,入有之末,出无之先,莫究其朕,谓之自然。自然者,道德之常,天地之纲也。” 11 这里立足于物象世界的固然之理,推理道德本体对于物象世界的意义,其中蕴涵着通生无匮、品物有方的生态伦理智慧。大道是宇宙的本原,也是观察天地万物的出发点;站在大道的角度观察人世,天地同一,万物一齐,物我无分,无此无彼;天地万物虽然形态各异,人间诸事虽然各有其理,但说到根本上,则各顺其情,各尽其性,各自自然,各自皆安,这就是差别之中的同一,相异之中的不异,体悟到差别之中的同一,相异之中的不异,也就体悟到了大道,也就融入了大道。
总而言之,上述诸方面,落实到现实中以保持生物物种、绿化美化生活环境,可以为维护生态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这就意味着,道教生态伦理必然并且能够进行现代性转换。而转换的契机,则在于具有高尚精神境界的现代性人格的塑造。因为根据道教的观念来看,人经过修炼而达到的崇高境界并不神秘,遥不可及,至高的神仙也是人在世的造化和修行的体现。我国宗教史专家牟钟鉴先生把道教的神仙人格特征概括为这样几个方面:一是生命力深厚旺盛,因此能够健康长寿;二是精神境界高超,摆脱“小我”而成就“大我”,所以精神可以不死;三是智慧超群,有很高的洞察力和预见性,却又大智若愚,和光同尘;四是利而不害,为而不争,功德在世;五是潇洒自在,豁达从容,善于化解烦恼,始终保持喜乐心情。能够做到这些方面,就可以称为活神仙。所谓神仙境界,除了幸福快乐的人,便是优美宜人的环境。蓝天白云,青山绿水,鸟语花香,人民和平幸福地生活着,其乐融融,这就是人间桃花源般的美好生活。 12 我们认为,人们只要努力建设,把中国道教的这种万物一体、生而不有、曲成万物、合而不同、循环再生、融通万有的伦理精神,融会灌注到现代人格的塑造中,用以推进我们的物质和文化建设,人间的仙境是可以在眼前出现的。
此生,愿我们都能守身、守位、守心,活出自己最渴求的美好生活。
本文作者:牧泠 走心夜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