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节课运营P1学员运营

如何好好做一只精分并且智慧的运营喵

2018-05-09  本文已影响131人  大眼蒙

(写在前面的话:仅以此文与大家共同交流进步,欢迎打赏更加欢迎拍砖)

“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坊间有传,这是一众互联网运营人心间一道发自灵魂的拷问。

想必你也听说过,互联网蓬勃发展至今,作为每家互联网公司必不可少的部分,关于运营的岗位和职能却依然模糊不清。很大一部分正在从事运营岗的小伙伴们,每天都忙得外焦里嫩,日子一天天过去后,却依然每天都怀疑自己只是个打杂的。

两周前,正处于转型阶段的我为了搞明白这事儿,从各个渠道搜集过大量资料,也包括拷问身边真正从事这个岗位的小伙伴,结果可想而知,

根本没人能说明白。

机缘巧合,两个在行小伙伴前后脚给我推荐了老黄的《运营之光》,加上最近跟一些运营同学的讨论,现在我终于可以比较清晰的回答那道灵魂问题了——

“运营究竟是做什么的???”

先普及一个基础概念,所有产品都具备三个要素:产品,用户,运营。

“产品”和“用户”大家都理解,那么“运营”指的是什么?

事实上,在思考这个问题之前,我们要先想明白一件事,

光有产品,或光有用户都是没有意义的。

就好像1家影院上映了“复联3”但没人看,或者有100人排队要看“复联3”结果院线觉得没钱途于是没上映(当然这是不可能的),那这事儿就黄了。也就是说,

产品只有和用户产生关系后才能够产生价值。

而运营的作用就在于搭建起产品和用户之间的桥梁,使他们建立起关系,并持续良好的维护和发展这种关系。

所以“复联3”上映前要做宣发,要用各种强忍着悲伤的口气透露好几个英雄会领便当,好让漫威迷心甘情愿的继续掏腰包,更要让不是漫威迷的女票们在目睹男友的焦灼后,也心甘情愿的去作陪此次大型奔丧现场。这还不够,为了保证票房的持续性,上映期间还要持续不断炒热这个话题,各种线上线下渠道并发,不怕升温,只求爆表。那下映了就完事儿了?Too young to naive!为了“复联4-5-6-7-8”,迪士尼还要长期做好各种粉丝维护工作,一边紧锣密鼓筹划续集,一边还要提防着隔壁“DC”带着“正义联盟”来抢蛋糕。诸如此类,以上列举的仅仅只是冰山一角。

所以,写到这我们大概就能这么理解,

做运营,就是要用一切干预手段来获取用户,维持用户,让用户愉快并且死心塌地的跟随你的产品。

然而,仅仅知道这些还差了十万八千里。

因为这些都是大概念,可以帮助大家稍微了解运营的终极目标大概是什么,但对于实操来讲,并没有什么卵用。

再加上,现实中在运营岗位上,不仅存在着一些不同模块的细分(经典如“内容运营”、“活动运营”、“用户运营”、“产品运营”);而且针对不同企业和产品类型,相同岗位的工作内容和工作侧重点也会不同。这也是导致运营喵们普遍迷茫容易抓狂的原因——

什么都会做一点,但又什么都不会。

还记得我们这篇文章的标题吗?——“如何好好做一只精分并智慧的运营喵?”

二话不说,上正题。

第一个正确姿势:别瞎想,撸起袖子干起来先

摸良心,这个正确姿势我认为适用于任何行业的新人小白。

当我们还是白菜一棵的时候,并不只是说明我们“缺乏经验”。

很多人在这个阶段因为初入行的焦虑和紧脏,就开始疯狂在从网上找各种课程,听各路“天兵大V”传授干货,每天通过各种渠道听闻海量而冗杂的信息碎片,有深有浅,有宽泛有具体,甚至还夹杂一堆浑水摸鱼的垃圾信息,结果几周下来就把自己搞得焦头烂额,一头雾水。

然而真相是,既然是白菜,就意味着缺的不只是实战经验,还有很多很多。比如快速学习的能力,深入思考的思维方式,甚至是较为正确的工作方法。

但这并不意味着白菜就寸步难行了。

刚才所列举的都是一些崇尚“假大空”的主观臆想,以为听了大神们的传道受业就可以一步到位,这毕竟是不现实的,你可能连辨别信息“有效”或“无效”的能力都还不具备。

正确的打开方式是,首先要有一个正确的心态,认清自己的现状,同时,相信这个初始的阶段最终会过去,那么我们需要的做的就剩下,如何让这个阶段快速并且有价值的度过,答案只有一个——

实操-复盘-优化,再实操-再复盘-再优化,往复循环。

在这个过程中,刻意练习是必不可少的。不只是手头上的练习,思想上的练习也一样。光想不做是书呆子,光做不想是啥你自己想。

那么,为了让练习更有效更有价值,此处有个小小的建议是,

总是试图以“输出”为导向,

借此激励并且逼迫自己将脑海中的东西输出,文字也好,说给人听也罢。这是非常行之有效的一种方式,最近疯狂写三节课作业的我不得不说痛并快乐着。

第二个正确姿势: 客观评价自己,查优补缺

刚才也说到,运营工作很多时候是由大量非常琐碎繁杂的事务组成的。

做的事太多容易精分,搞不清自己是谁,但实际上这事儿也可以反过来想。

我们想象一下,如果我们把所有完成过的工作,做过的努力都想象成一面镜子,那么,只要细心分辨,这些镜子就是我们认清自己的最佳媒介。我们可以透过他们发现自己究竟擅长或不擅长什么,每一次顺利完成或每一次失败的关键点都在哪里。

当我们具备基础经验和能力后,回头审视自己,会比一开始什么都摸不着头脑的时候更容易看到自己的长短处。

这个时候,我们要做的就是“查优补缺”,

用人话说就是花大量精力挖掘长处,少量精力补齐不及格项。补到什么标准为止?补到及格就可以。

一方面是因为全能的人类大概是不科学的(达芬奇这等怪物除外),

另一方面是因为我们都会有队友,不是单打独斗,而每个团队都需要有在某个领域专精的人去解决一些特定领域的高级问题。并且,也唯有当我们的专长做到了超过80%,甚至90%的人,我们才更加具备价值。

第三,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

面对大量繁琐纷扰的工作,学会理想思考,逻辑推敲,总结规律可能是最难也最重要的。

这可能是那最优秀的5%的人和剩余95%的本质区别。

这道题太难,在这里提供我的两个思路和大家一起探讨,

1-多维度深入思考, 时常提醒自己抽身远观

从事运营这样一份容易精分的工作,经常提醒自己保持清醒是必要的。

举个栗子,一个策划已久的活动终于上线,结果反响平平,这个时候切忌陷入沮丧和迷茫的漩涡。逼迫自己从之前的想法中抽离出来,尝试从用户的角度,从场景的角度,从其他可以想到的角度重新思考问题出在哪儿。这个时候,数据是很有价值的信息,身边的同事领导是资源,甚至是把活动推给你的一个朋友听听他的看法,都是可行的。

电影里总有这样一种桥段,一个飞天大盗瞄上了一个宝物,进入房间后刚好遇到安保人员进屋查看。结果安保人员四周转了一圈,啥也没发现就离开了。此时镜头一切,飞天大盗从天花板上跳下。

这就是盲维。不只是盲点,是盲维。(有兴趣的小伙伴请参考“得到”的“吴伯凡认知方法论”)

因为在安保人员的思考维度里,直接不存在“头顶上”这个维度。所以他从根本上就忽视了问题的核心点。

而我们要做的就是有意识的培养周全的思考,然后深入的挖掘,最终才有可能探究问题的根本。

2-刻意练习提问、拆解、分析、回答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可以通过不停的提问来找到答案。

有时候,学会问一个正确的问题,比急于找到答案重要的多。

之前看过一个案例可以分享给大家,

一个客户向咨询公司寻求帮助,希望咨询公司为他们公司按照谷歌的人才培养模式设计一套人才培养方案。

于是咨询公司和客户之间有了如下对话:

“为什么要用谷歌的模式?”

“因为谷歌的模式肯定是有效的,你看他们的人各个出类拔萃。”

“有很多公司效仿谷歌,为什么谷歌成功但其他公司不能”

“因为谷歌本身招募的人才就很顶尖,本身就有自驱力,在这种前提下使用相对灵活的模式反而更能激发他们的创造力,而其他公司的人大多并不是这样的人,所以即使用了相同的模式也没用。”

“那么再问一遍开头的问题,为什么要用谷歌的模式”

“恩.......我可能要再想想。”

原话不记得,大意如此,也就是说我们要学会正确的提问,因为一连串的自我拷问有时候能够帮助我们厘清思路。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再进行拆解,分析,最终我们可能就能找到答案。

最后,相信内驱力是最强大的。

这话说大了是一种“信念”,说白了是一种职业信仰。也就是你要相信,“运营”之所以存在是有其价值的。

每个职业大概都是如此。运营岗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因为一些固有属性长期被忽视,但现在情况在慢慢转变,相信大家有目共睹。

他的长期价值正在引起重视。经验老到并且优秀的运营炽手可热。

更重要的是,我相信运营工作不管是对于个人或是一款产品亦或是一家企业,都是具备深远价值的。这也是我之所以毅然决然转行的原因。

此处已接近本文尾声,在此以老黄的金句与大家共勉,

“唯有爱与用户不可辜负。”

以及,“运营的时代正在到来。”

也就是说,各位,我们的时代即将到来。(摩拳擦掌ing)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