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现代学术圈的真实写照

2019-04-20  本文已影响0人  骚年张三疯

最近在读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恍然间大彻大悟并接受了“读书人喜欢装逼”的这一事实,要想弄清楚搞明白“读书人喜欢装逼”这一事实,那么就要先从《儒林外史》讲述的是什么开始。

《儒林外史》讲的是什么呢?从书名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知道本书写的是发生在“儒林”中的一些奇闻异事。何为“儒林”?“儒林”指的是“儒者之林”,用现在的话讲就是“学术界”。所以,《儒林外史》说的也是一些发生在明朝嘉靖也就是万历皇帝前后“学术界”发生的那些事儿。由于明朝的读书人读的书都是《四书》、《五经》,这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这五经包含《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从上我们就能够知道了明朝这些读书人“独尊儒术,行孔孟之道”。所以,《儒林外史》也可以正确理解为是一部关于“明朝学术界那些学习儒家思想的读书人的那些事儿”。

那么“明朝学术界那些学习儒家思想的读书人”都有些什么事儿呢?

看完《儒林外传》就会发现万年历年间的那些读书人最突出的事情就是喜欢成群结队轮流做东吃酒吟诗。由于明朝的科举制度考的八股文,想要出仕做官的读书人必须将孔孟之道视作瑰宝,将诗词歌赋视作腐化人心的糟粕。然而,就是这么一群人他们唯一的乐子就是吟诗作对假装放浪形骸以视清高,但是事实上是这些人在科场举业无望又想附庸风雅的一种沽名钓誉的行为罢了。首先,吟诗作对符合这些人的身份特征,因为诗词是另类但是也是精华,只不过是在当朝不被重视而已,沉迷吟诗作能让世人觉得这些人才华是有只是伯乐不常有,标榜自己的与众不同从而与那些朝野之人的低俗区分开来形成鲜明的对比凸显自己的身份。其实这些人的整日想着的就是如何状元及第如何升官发财,吟诗作对只是另一种达到目的的手段。再者,成群结队能够有效的传播自己的形象,要想出名而又一个人默默地躲在家里形单影只喝着小酒磕着花生米是完全行不通的,唯一的办法是成群结队,毕竟落第的属于大多数,而这些大多数聚集在一起更加有利于美名的传播。所以这些人总是吃多了没事干总是往江浙一带跑,没事就写个帖子拜拜门,今天不是在王老五家吃饭明天就是去张小三家喝酒,如此一来酒足饭饱间高谈阔论便是吹牛逼的最佳时刻了。有田有地有钱有势的读书人喜欢结交天下落魄之士,没事喜欢出几个钱资助资助他们。没钱的也喜欢结交那些读书了书的老爷,因为可以在他们这里骗吃骗喝。鲁迅先生曾经说过“猛兽总是独行,牛羊才会成群结队”,如若把鲁迅先生的话视作真理,那么就可以说这帮子读书人只能算得上牛羊了。所以吟诗作对式的装逼为的就是沽名钓誉。

一群人在一起沽名钓誉那么就会出现一群名人,可是能够做官的人数就那么多然后就出现了需求与供给发生了不均衡的现象,那么内部竞争就在所难免了。从而这些人中又出现了一种现象,那就是“文人相轻”。文人相轻是什么意思呢?说的就是那些文人相互之间谁也瞧不上谁,“文人相轻,自古而然”。所以说,就是叫花子嫌弃讨饭的,半斤八两。但是,这些子读书人表面上在一起喝酒作乐说的都是些相互恭维溜须拍马的话,背地里却是视对方如莽夫俗子。举人瞧不上秀才,贡士嫌弃举人,科甲出身的看不惯征辟的。但凡只要觉着你不如我,我就瞧不起你。所以文人相轻式的装逼为的是出仕做官。

所以综上所述,这群儒者最终的目的还是为了博他个封妻荫子升官发财罢了。但是也不能忽略那些真正为学者的付出与努力,毕竟偌大的江湖多少还是有那么一个两个真心写书立著造福后人的大家。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