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深度分销体系?
对于任何商业行为,有三件事是必不可少的:产品、营销和渠道。产品,是用来给用户带来某种确定性的载体;营销,是用各种方法让用户记住你;渠道,是让用户可随时随地能够触达到你。这三件事合在一起,才能形成商业的闭环。刘润老师通过“企业能量模型”把这三件事完美的概括了起来。
想象一下,一个人正在推巨石上山。做产品,就是把这块千钧之石推上万仞之巅,获得尽可能大的势能,然后在最高点一把推下去,用营销和渠道减小阻力,把势能转化为最大的动能,获得尽可能深远的用户覆盖。
对于一家企业来说,只要能把这三者其一做到极致,就能够获得不小的成就,更不用说全部做到市场前列了。不过,在我们惯常的看法中,对于产品和营销的能力建设似乎看得更加重要,比如你肯定经常能够看见或听见很多人在谈论如何做产品,如何提升服务水平,如何做品牌营销,如何指定战略等等。
宏碁集团创始人施振荣先生曾经提出过著名的“微笑曲线”理论,指出在产业链中,附加值更多的体现在两端,也就是设计和销售,它们分别对应于知识产权和品牌营销,而中间的制造环节的附加值最低。这基本上能够解释为什么市场更加看重产品能力和营销能力,因为产品能力更多的体现为一个企业的研发能力,也就是知识产权的多少;而营销自然对应于微笑曲线的另一端——品牌。
那到底为什么“渠道能力”会受到大家的冷落?其实很明显,和微笑曲线中的低点——制造环节一样,渠道的附加值最低。而且,一个更加重要的原因在于——渠道的建设、管理、维护既麻烦又复杂。对于幅员辽阔的中华大地来说,发展层次不均、地区偏好不同、消费水平不齐是不可避免的事实。因此,对于一家企业来说,如果没有极大的勇气和能力,它们轻易不敢将整合渠道作为企业的发展战略。在这种情况下,一个自然而然的结果是:各个地区都有大大小小不同的渠道商,反而很难有一些全国性的渠道商。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不可能。
娃哈哈是一家著名的饮料企业,其创始人宗庆后曾经是中国首富,他就有能力将自己的产品送到全国各地大大小小的货架上。一瓶售价1.5元的娃哈哈矿泉水,其水的成本大概只有1分钱,除了包装、广告、物流等成本之外,其他大概60%的成本都被渠道消耗了。
一瓶矿泉水的成本结构营销是为了提高“或然购买率”,渠道是为了提高“商品可得率”。所以,这60%的钱,最主要的目的,是让娃哈哈无处不在,消费者触手可及。为此,宗庆后做了不少事情。第一,他在中国31个省市选择了1000多家有实力的经销商,把钱分给他们,让他们把大树的根系像毛细血管一样,触达所有有人的地方。第二,他把渠道不断下沉,最初娃哈哈面对省级代理,到后来直接面对市级代理,然后直接面对县级代理,每一个城市都有人深耕,销售总量,也因此几乎翻倍。
同为曾经的中国首富,网易的丁磊曾对卖水的生意不屑一顾。但是,有一年,他去新疆旅行,在天山深处,口渴想买饮料时,发现买不到可口可乐,买不到百事可乐,但却能买到娃哈哈。丁磊从此对娃哈哈的渠道和宗庆后本人非常佩服。
除此之外,手机行业中的Vivo和OPPO也有这样的能力,在小米等友商全力以赴争夺只占20%的线上消费者时,它们独辟蹊径,将更加广阔的线下作为主战场,像毛细血管一样将自己的产品深度分销到各地经销商,通过强大的渠道能力,当然还有不错的营销和产品能力,实现了相当不错的成绩。
深度分销策略,就是通过一整套激励和管控体系,让企业和海量分销商之间,形成利益共同体,吸收每一处微小的流量,然后汇聚成滔天大河。当然,这其中有非常多的细节问题,不过凡事先要有意识,然后才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