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效教育:一母亲陪女儿剃光头被骂,多少教育者感动的只有自己
近日,看到这样一则事件:
一位妈妈给自己的四岁的女儿剃光头,孩子哭着喊着无比痛苦,妈妈不但拍了整个过程,还不停地“教育”孩子说:“头上长虱子了,不剃咬死你!”说话间,就看到这个本来瘦弱清秀的女孩长长的头发被剃个精光。
孩子头上搭着毛巾,低着头抽泣着走开了。
画面一切换,居然是女孩的妈妈拿着推子把自己的头发也推了个精光,还将这个小视频配文:女儿,妈妈陪你,这下没人笑话你了。
说实话,刷到这个视频,心里真不是滋味!
女孩的头发对于女孩来说是什么?是美丽,是尊严。可就被她的妈妈用这样可笑落后的手段被剃光,我知道,剃光的不仅仅是女孩的头发,更是女孩那颗心。
想到这,我不禁点开了评论。
“用愚蠢的方式伤害了孩子,你是她妈妈吗?”
“一瓶药水就可以了,为什么要剃光头呢?”
“你这个就是自己感动自己,不怕孩子恨你吗?”
.......
只见这个妈妈不断在网友的评论后面狡辩,更是发了后续视频,来不断阐述自己“爱女儿”“为女儿好”之类的观点,言之凿凿,无比肯定。
不过,我想问,这位妈妈,你考虑孩子的感受了吗?
转念一想,又有多少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考虑到孩子的感受了呢?他是否认同?他又是否理解?他是否感受得到你的“善意”?
这让我想到我小的时候,至少在我自己会扎马尾辫之前,我都是短头发。简简单单的头发,让我的童年时期自卑了很多很多年。
小时候,我母亲不让我留长头发,原因很简单,她说因为怕热出痱子,但我自己知道,如果留长发,每天都需要她给我梳头扎辫子,长头发洗起来也很困难,这样繁琐的事,对于我母亲来说,实在太麻烦。还记得好多次我好不容易从娃娃头留到可以扎一个小揪揪,她叫住我,随着一剪子下去,换来我的嚎啕大哭。母亲眼里的不可思议,我也只能默默的接受。
我想,为什么长大以后,我经常可以隐忍,可以接受很多不公平的待遇,也许就“得益于”我母亲的强势与自以为是。她自以为是的举动,让我看到我的渺小,我的卑微。
想到这,我不禁为视频中的女孩感到委屈,虽然她只有四岁。更可气的是,孩子受了这么大的委屈后,她的妈妈不但没有安慰和解释,反而把自己的头发也剃光了,这样的一副样子,让孩子看到,只会让孩子更愧疚,更委屈,压力很大,她绝不会觉得妈妈是在陪我,可她的母亲居然还在美滋滋地晒自己的“母爱”,我似乎看到这样一副画面:这样一个瘦弱的女孩被母亲紧紧勒住了爱自己的脖子。
我又在想,现在是不是还有很多孩子生活在类似这样沉甸甸地“母爱”“父爱”之下呢?
任何不考虑被教育者感受的教育都是无效的,无效教育带来的结果只有两种:1.卑微2.逆反。
那么,该怎么避免无效教育呢?
教育者需要进行如下思考
1.孩子这样,是我的失职造成的吗?
孩子犯错或者是有不良行为,教育者要出手教育之前,请教育者先向内反思这个错误或不良行为是怎么造成的呢?
视频中的女孩为什么要被剃头?其母称是因为长了虱子。虱子,可以说是现在这个时代几乎不再存在的一种人体寄生虫,孩子头上有了这样的虫子会是怎么造成的呢?那就是不讲究卫生,四五岁的孩子的卫生习惯是谁来帮助养成呢?自然是母亲,尤其是女孩子,更是母亲来打扮。孩子没有养成洗澡洗头的习惯,实际上本身就是母亲的失职,这位母亲不仅没有怀揣着一个内疚的心来处理问题,反而用更加简单粗暴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本身就是错误的。
学前期间的幼儿,科学文化知识并不需要来学习过多,主要是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从这一角度来说,这位母亲是失职的。
教育者只有反思是否是自己的失职造成的不良结果,才会更多的站在被教育者的角度考虑问题,最终才会有一种更科学的解决方式。
2.孩子的这个错误,只有这一种解决途径吗?
条条大路通罗马。你是否认真思考了解决问题的所有方法?这个方法是你强迫孩子选择的?还是与孩子商量之后孩子选择的?
很多大人会想,小孩懂什么?知道什么?听话就行了。
好,你今天的强迫力给予你的孩子,你也要接受他长大后的无能与懦弱。敢问,你能接受吗?在你需要他扛起一切的时候,你骤然发现他扛不起来,原因是你猛烈的替代的太多。
就像这个女孩,被迫接受了剃头,在头发没有长出来之前,她都不一定有勇气面对这个“难看”的自己。她将迎来什么样的眼光?她毕竟不是因为不得已的理由被剃发,她的头发本可以留下的啊。
就像很多网友为女孩抱不平,明明有很有效还很便宜的药水可以用,为什么非要剃光呢?我想她母亲肯定和我母亲一样,大汗淋漓费劲吧啦给女儿洗头,腰疼腿疼之际,一气之下推光拉倒。
这样让我又想起在教学过程中,很多看似简单有效实则愚蠢可笑的惩戒措施。比如,家教,家教这个事早在我之前的一篇文章《班主任老师如何获得学生的信任》中吐槽过了,这里不再重复。再比如,抄写一百遍、课堂教学中的大是大非的问答等等,在我看来,都是简单粗暴的教育手段。
如何找到更科学合适的办法来解决问题呢?我们不妨给孩子多个选择,让他自己来选,但教育者一定要给各个选项的前因后果说清,要明白,孩子是个单独的个体,他(她)永远不是任何人的附属品。
尊重是互相的。
3.孩子按照你说的做了后,能理解你的要求吗?
想让孩子心甘情愿的接受你的批评和教育,首先要排除能使孩子产生羞耻心的批评,其次尽量避免是孩子产生负罪感的批评,最好的方式是从孩子的优势出发去批评。
如何批评,是个很重要的教养问题。孩子如果做错了事,只是因为他暂时没有发挥自己的优势,学会正确的方法,这时正好是家长帮助孩子成长的好时机,而不是让家长发火吼叫的借口。
教育孩子,尊重是前提,爱是感受。
避免强制性无效教育,请记住:无休止无底线地批评孩子,他不会停止爱你,但他会停止爱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