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离负能量的“垃圾桶”
出租车司机在正常行驶,而前面的车突然改变方向缓行,导致司机紧急刹车,只差一点两车便相撞。
前面的车主下了车破口大骂,责怪出租车司机,然而出租车司机只是不慌不忙地对正在发怒的人招手,甚至还微笑,于是发怒的车主也自讨没趣地离开了,坐在后座上的乘客感到惊讶,为什么面对无礼的车主,要如此和善呢?
出租车司机说出了以下一段话:
“人就像一辆垃圾车,他们带着垃圾到处走,充满着失望焦躁挫折愤怒,然后当他们的垃圾车满了就需要找地方倒掉。有时候可能会倒到你身上,但你不必要太过在意那些,你只需要招手微笑祝他们好运,然后继续过好你的人生。不要让他们的垃圾传染给在工作在家在路上的人。你喜欢那些对你好的人,也要祝福那些对你不友好的人。生命的10%是在于创造了什么,而另外的90%在于你怎么去接受你遇到的一切。”
很多人因为一件事大发脾气,并不一定是这件事有多糟,可能就是想把内心的情绪发泄出来,所以,你会觉得莫名其妙,会觉得对方小题大做,会觉得对方在发“邪火”。
我们要谨防成为他人宣泄情绪的“垃圾桶”,更要谨防自己成为乱倒垃圾的“垃圾桶”。
她是一位已经毕业几年,还在社会辛苦打拼的女孩。
这天晚上,结束了一天的工作,她腰酸背痛、身心疲惫去了曾去过的面馆,习惯性的点了一碗牛肉面。
面上来了,她敏锐地发现,碗里的牛肉少了很多。
工作中她觉得自己就是一个佣人,谁都能使唤她,谁都能欺负她,现在,就连吃碗面,老板也少给她牛肉。
她再也压抑不住内心的委屈与愤懑,跟老板吵了起来。
老板说,现在什么都涨价,你付的钱就只有这点牛肉,想多要得加钱。
女孩再也忍不住,坐在那里嚎啕大哭起来。
旁边的好心人过去安慰女孩,劝她不值得为这点事哭。
女孩慢慢止住哭声说:“我并不是因为少加了牛肉而哭,而是因为自己都这么大了,还为碗里少了点牛肉而争吵,我觉得自己很失败,活得很可怜。”
这个女孩很让人同情,同时也有些可惜。
她意识到了自己因为一件小事而发难的不堪。但她却没有能力和方法去改变使自己情绪变差的事情。
很多人都觉得自己活得很辛苦,很多事情不顺心、不满意,这样就会产生各种不好的情绪。
有了情绪就想去找人宣泄,因为憋在心里很难受,慢慢地这个人的情绪化会越来越重。
当放纵情绪成了习惯,这个人的内外反应机制就发生了变化。
当别人对你宣泄情绪的时候,你应该怎么办?
首先要理解他。
你内心保持清静,不会被他的情绪所带动,你就会知道他为什么要发脾气,他发脾气的事有没有道理,有道理的要有意识的对事不对人的去完善,这个完善主要是对自己负责。
没有道理的就要进行选择了,如果对方是父母、孩子,或者是你愿意去分担对方情绪的人,你要不急不躁的去聆听、安抚情绪。
如果对方是跟你无关紧要的人,你要尽快脱身,不要让他对你乱倒“垃圾”。
有的人会问,别人冲你发泄情绪,自己就要认怂吗?
我们要清楚,一个人敢无端或者借题发挥的向你发泄情绪,至少说明一点:他在内心根本就不尊重你。否则他不会这么做。
试问:面对一个不尊重你的人,你干嘛要成为他宣泄情绪的“垃圾桶”?
负能量多的人会使他周围的人和事变坏,自己不能受其影响。
那为什么要对自己在乎的人有选择性的接受其情绪?
情绪憋在心里会憋出病来的,所以,对于在乎的人,你要花时间和精力去化解他的情绪。
如何化解?
首先不要上来就讲道理。
《道德经》说: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讲道理难免会演化成辩论,而你来我往几个回合的辩论很容易演化成证明自己说的是对的,很可能不但没有解决问题,反而使激化了彼此的矛盾。
《学经》说:
强辩者,必失其名;好辩者,必失其善。
所以,你要想化解对方内心压抑的情绪,就要先让他发泄出来。
有的人发泄出来后会回归理性,甚至对自己之前的行为感到羞愧,有的比较关注自己的人,他发泄出来后,情绪也会趋于平稳。有的人会越来越起劲,心性越来越放纵,发泄得没完没了。
这时候,你要用“以柔克刚”的方式去化解情绪。
《道德经》说: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柔弱胜刚强。
你可以通过夸他、肯定他、找他的闪光点来化解他的情绪,慢慢地他的内心就会起到变化,他的情绪就会好起来。
最后,你在有意无意的用一个合适的真实的例子,从侧面去引导他,启发他思考,使他自己想明白这里面的道理。
这样,你在乎的人就不会因为负面情绪而使自己变得更糟糕。
我们要谨防别人因为他的负面情绪而往自己身上“倒垃圾”,也要警醒自己不要陷入负面情绪,特别是因为一些鸡毛蒜皮小事纠缠不清而扰乱自己的心智。
我们要意识到,鸡毛蒜皮的小事因为它的发生成本低,所以生命力会特别顽强,而且你越在意它就越多。
比如,每个人都遵守规矩,每个人都有责任心,每个人都各司其职,每个人都说话算数。
如果自己有这样的期望,只能说是自己的妄念太强了,我们无法改变他人,我们能做的是完善自我,修言修行修心。
神秀大师说: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我们要不断地自省,自我完善,在实际行动中拂去内心的“尘埃”。
但是,如果你追求内心一尘不染,则又陷入了内心的虚妄。
《学经》说:
尘为天地之气,天地存,其尘也不静。
当我们自己的内心变得安定、清静,就不会去纠缠那使人纠缠不清、鸡毛蒜皮的小事。
慧能大师说的好: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尘在内,心在内,时常拂拭,尘埃不尽。
尘在外,心在内,时常拂拭,尘埃自来。
心亦是尘,尘亦是心,无尘无心,何来尘埃?
当我们真正做到“不穷究其相,不执其微”,才能做到“是有不存,无有挂碍”。
说一千道一万,不如把事真正落到实处,明其理,知所言,善其行。
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