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新课标学习(四)
“学习任务群”就是 “教学内容”
在新课标中,“学习任务群”是一个宗旨性的概念,也是大家理解起来比较难,或者不知道如何去落实的一个新的教学观念。
“学习任务群”概念不是语文课标的独创。前些年一些教育学专家参照世界上许多国家中小学课程改革的趋向,重视素养的培育,提出了核心素养教学的理论。这次新课标的制定,各科都有其凝练的“核心素养”,并且提出以相应的“学习任务群”去呈现学习任务。这的确是重大的改革。
编高中语文统编教材时,对于“学习任务群”就有很多争论。最后高中三年,课标规定了18个任务群。在单元设计也考虑到怎么去落实任务群,每个单元都承担有一两个任务群。
不过“学习任务群”如何落实到教学中,仍然需要实践试验。从高中统编教材使用的情况来看,还很难说“学习任务群”的教学已经成功落地。因为老师不适应,而高中要面临高考,没有那么多时间搞任务群教学。
新课标为什么要强调“学习任务群”,是想用这种方式把教学内容结构化呈现出来,这想法是很好的,但实际上很难的。以前是分学段列出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综合性学习等5方面的教学要求和标准。现在是先分出6个任务群,然后分别从6方面去分别列出4个学段的学习内容。比较起来,现在的形式很庞杂,这也是我们学习课标时感到困难的地方。
比如第三学段“识字写字”,一共三个目标,同时也是三方面教学内容。“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力求美观,有一定的速度。”这是“目标”,也是教学“内容”。新版课标的“课程目标”中同样有这一句话。但在“课程内容”中却没有写字方面的要求,只有独立识字、词语积累、讲普通话,写规范字等,显然是不完整的。
再举一例,关于议论文的阅读,前一版课标是这样表述的,“阅读简单的议论文,能区分观点与材料,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做出判断。”这既是“目标”,也是“内容”。新版课标在“目标”这一节也完全抄下旧版的这句话。但在“内容”这一节则在“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这一任务群下面列出了要阅读哲理性作品、科学探究文本、诗话文论和革命领袖的文章,而没有关于议论文的内容要求。
新课标把“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分开来表述,学习时可以把两者合起来。这样,教学中也比较好处理。
关于“课程内容”,还有一点也是比较不好掌握的,那就是层次太多,概念有些纠缠。第一层,是“主题”与“载体形式”,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个“主题”。所谓“载体”就是教学中使用的各种作品类型。我理解这是为了突出政治导向,想给“课程内容”一个总纲。但是何谓“主题”?何谓“载体”?三种文化是否能概括整个义务教育的“课程内容”?这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
接下来,是“课程内容”第二层,即“内容组织与呈现方式”。怎么去组织和呈现呢?就是用“学习任务群”。先把6个“学习任务群”分为基础型、发展型和拓展性三层,然后每一个“学习任务群”后面分4个学段罗列“学习内容”。这样表述的确层次较多,有点乱。
我们梳理一下:其逻辑是先提出“主题”与“载体”,是比较上位的,其实也包括了内容。接下来就是“内容组织与呈现方式”。什么呈现方式?就是6个学习任务群。然后分别叙述6个任务群包含各个学段的“学习内容”。化繁为简,就是:“课程内容”是什么?是“学习任务群”。“学习任务群”又是什么?就是“学习内容”。
新课标为什么那么重视并凸显“学习任务群”这个概念呢?我理解是为了把语文教学内容结构化,所以要专门把课程内容与课程目标分开,专列一节,用“学习任务群”去组织和呈现课程内容。所以,我们先要从学习内容,或者教学内容的角度去理解学习任务群。
有的学者认为过去的语文教学是缺少学习内容的,新课标最大的贡献是将中小学语文学习的内容结构化,从此有了清晰的呈现。这样的说法不对,怎么能说以前没有学习内容呢?但新课标试图把课程内容结构化,以强化学习内容,这样设想是可以理解的,也是有益的,多少可以改变语文教学存在的碎片化、随意性、多重复的弊病。只可惜这种设想目前还未能得到更清晰且有学理性的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