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50余岁写下此词,成为边塞词的首创,苍凉悲壮情深意长!
范仲淹,北宋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作为政治家,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儒家为政思想激励了后世无数志士仁人砥砺前行,勤政爱民;作为军事家,范仲淹多年投身军旅,驰骋边塞,浴血杀敌,积累了丰富的战斗经验,是宋初不可多得的将帅之才;作为文学家,范仲淹诗歌散文俱佳,尤其在散文创作上,一改宋初文坛的柔縻之风,意境深远,格调高昂,成为后世政论文的典范之作。
在宋词的创作上,范仲淹留存于世的作品不多,虽然只有五首,但首首都脍炙人口,成为宋词发展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代表作品。今天笔者就和大家一起来赏析一下他的一首代表作《渔家傲 秋思》。这首词是范仲淹在北宋仁宗年间在山西任军政长官时的作品,这时的他已经50余岁了。该词苍凉悲壮,情深意长,以意境取胜,成为宋词历史上边塞词的首创,达到了思想性和艺术性的高度统一,开拓了宋词的境界。
渔家傲· 秋思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 ,将军白发征夫泪。
整首词写出了范仲淹在西北军中任职时的所见所思和所感:即写出了边塞地区的荒凉艰苦景象,也表达了作者及其将士们决心守卫边疆为国捐躯的豪迈气概。但同时,作者也抒发了将士们心中深深的思乡之情。环境的恶劣,生活的艰苦,人们就会对和平安宁生活越发向往。这就与守卫边疆的重任形成了尖锐而深刻的矛盾。在这首词里,作者没有回避这一矛盾,而是效仿唐朝大诗人“杜甫”,进行了深刻地思考和坚定的回答。
在词的上阙,词人从全景着眼为大家描绘了一幅秋日大漠孤烟图。首句先用一个“异”字,点名了塞外环境的恶劣,异于正常的景色。因为环境过于艰苦,连大雁都不愿意久留,纷纷往南飞去。大雁尚且如此,人何以堪?在这里,整天不是战马嘶叫就是狂风怒吼,时不时还有冷酷无情的军号声四面响起。我们驻守的边城坐落在万山丛中,真是一片孤城万仞山啊!险峻极了!每天,将士们最常看到的景色就是御敌的狼烟和落日。
上阕中,作者没有对边塞的苦寒作太多细致的描写,只是抓住了几个代表性的景物,例如“边声,长烟,古城,万仞山”就把戍边将士们生活的艰苦给描绘了出来。其中,“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仅仅用了10个字就为大家描绘了一幅凄美壮阔的塞外落日图,精炼而负有意境。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将士们还要时刻保持警惕,防范敌人的进攻。生活之危险与不易可想而知!
上阕注重写景,是为了下阙抒情做准备。在词的下阙中,作者紧承上阕景色的描写,抒发了将士们的思乡之情和杀敌报国的决心。在这样恶劣的情况下,看到南飞的大雁,大家自然免不了要起思乡之情。可是,人们想把大雁留住,大雁却根本不愿意在这样艰苦的地方多停留一会儿。看着远去的大雁,将士们的乡愁变得越发浓烈了。可是,怎么办了?唯有喝几杯浊酒,借酒浇愁了。
为什么大家不能回归家乡了?因为敌人还没有消灭啊。此时,思乡情与报国心之间的矛盾强烈地啃噬着作者的心。该如何抉择了?作者如此,他手下的将士们也是如此啊!正当作者苦闷忧愁之时,不知从何处传来一阵悲壮凄凉的羌管声,他心里的思乡情顿时感觉隐藏不住了。望着月色下被秋霜铺满的广袤大地,想着自己满头的白发,词人再也抑制不住心中的感情,一行热泪滚滚而落。
词的下阙中,作者虽然极力地在表现思乡与报国之间的矛盾心理,但整个基调却是昂扬向上的。它真实地表现了将士们虽然非常思念家乡,却依然坚守边塞为国戍边的豪情壮志,一片真情流露,令人感动,令人敬佩。而这种精神与作者在《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中所表达的为政思想同出一辙。词作的老将军,虽然满头白发,却凛凛有生气,让人不禁心生敬意。
在范仲淹以前,很少有词人用”词“来写边塞主题的。即使有,在艺术性和思想性上,也无法与范词媲美。范仲淹这首词,从艺术上讲,用词精炼准确,极其有画面感和生活感。范仲淹多年从军,这些景色和感受都是他的真实经历,因此写起来自然是信手拈来,情真意切;从思想上,与其他边塞诗相比,他不仅写出了边塞的艰苦和戍边军人的乡愁,还直面思乡与报国的矛盾,并给出了自己的回答,这样在思想上就比一般的以边塞为主题的诗作要深刻地多。即使到了现在,他在词作中所表现出来的”军人要以国家利益为先“的精神,依然激励着很多热血男儿保家卫国的决心。
仅仅从精神上,我认为每一位诗词爱好者都应该熟读并记住这首词!在此,借此词向在梁山大火中牺牲的30多名英雄致以我最崇高的敬意!并作词一首以寄之:
渔家傲 致意
烈火熊熊无端起,世间灾祸出人意,烟尘漫漫随风起,四下里,鸟兽四散无处觅。
水火无情君有义,危难时刻傲然立。哀歌一片声声泣,夜难寐,白发双亲两行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