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传统对格
《联律通则》第二章规定的是对联传统对格,概括起来有以下个方面:一是传统修辞对格;二是用字的声调平仄;三是领字、衬字,虚词,以及三个音节及其以上的数量词的平仄和节奏;四是对联的避忌问题。
本篇说一下传统对格。
一、叠语对
叠语对是指同样词语,在句间(包括单句联上下联,以及多句联分句之间)重复使用、两两对举的修辞法。
使用叠语修辞法,把重要的词语及其所表述的重要的事物或观念,一再反复出现,可以取得表达或呼应的效果,更有一唱三叹的效果,富有联语的节奏美。
例如:
喻长霖《题浙江杭州岳飞庙墓》联
有汉一人,有宋一人,百世清风关岳并;
奇才绝代,奇冤绝代,千秋毅魄日星悬。
上联两个‘有’字,下联两个‘奇’字,称首叠;只叠一个字,称一叠。
上联“一人”两字、下联“绝代”两字重复,称尾叠;叠了两个字,称二叠。
二、嵌字对
嵌字对是指将人名、地名、干支、事物等,分别嵌入上下联的某些位置上去,进而构成一个新词,使之产生新的语义或情趣。
例如:
王闿运《题浙江杭州曲园》联
曲径通幽处;
园林无俗情。
此联为集句联。联语以鹤顶格嵌入“曲园”二字,可谓妙化天成。虽然“曲”与“园”二字词性不同,且“曲径”为偏正结构、“园林”为并列结构,但只作整体名词看待即可。
三、衔字对
衔字对是指联语中一个字衔接着一个相同的字。
衔字对可以增强语意的节奏感及其情趣。
例如:
叶征《题浙江杭州四照阁》联
面面有情,环水抱山山抱水;
心心相印,因人传地地传人。
上联之‘山’与下联之‘地’为衔字相接,与此同时,采用反复修辞手法,遣‘水’、‘人’、‘抱’、‘传’等字在同一联句中再次使用,而音、义均无改变,尤见其结构匠心。
四、借对
借对是修辞中对仗的一种,也称为假对。它通过借义或借音等手段来达到使对联对仗工整的目的。
借对可为对仗工整增色。
例如:
1.借音对
唐李商隐《锦瑟》诗中的颈联:
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田日暖玉生烟。
上联‘沧’字与颜色词‘苍’同音,借以与下联‘蓝’字相对。
联语中诗人以‘珠’、‘玉’自喻,不仅喻才能,更喻德行和理想,由此抒发自己禀具卓越的才德,却不为世用的悲哀之情。
2.借义对
鲁迅《赠画师》诗中之首联:
风生白下千林暗;
雾塞苍天百卉殚。
“白下”,乃南京之别称。诗人巧妙地选择了“白下”以喻示南京国民党当局,并借用‘白’为颜色词而与下联‘苍’相对;以及借用‘下’与‘地’同义而与下联‘天’相对。颜色对颜色、地理对天文,工稳至极,令人叹服不已。
五、谐音对
谐音对是指联语中使用了“谐音”的修辞手法。
“谐音”是指利用语言文字同音或近音的关系,使一个字、词构成表里两层意思,使之涉及到两件事情、多件事或两种内容、多种内容。
对联中使用谐音修辞法,可以一语双关地表达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含蓄委婉,幽默诙谐,耐人寻味。
例如:
明文学家程敏政与其岳父李贤属对之联:
因荷而得藕;
有杏不需梅。
此联采用谐音修辞法,令语意妙趣横生。‘荷’谐音‘何’,‘藕’谐音‘偶’;‘杏’谐音‘幸’,‘梅’谐音‘媒’。
李贤赏识程敏政之才华,欲招为婿,遂借案上之物即兴出句,以试其才智。“因荷而得藕”,一语双关,既切景而写实,荷乃藕之花,藕乃荷之实,又寓意“因何得偶”之问,且荷、藕二字为同偏旁字。而程敏政以“有杏不需梅”之对句作答,不仅切景而巧合天然,且杏、梅二字也为同偏旁字,更是借谐音而示意“有幸不需媒”,即有幸蒙大人厚爱,以女相许,小生愿为婿,无须托媒说亲。上下联珠联璧合,别有情趣,不禁令人拍案叫绝。
六、联绵对
联绵对是指联语中使用了联绵词的对联。
联绵词是指两字相续,或以其形,或以其事,或以其声“相缀成义”而不能分割。
例如:
邱菽园《题缅甸仰光孤屿园居》联:
芳草密粘天,缥缈楼台开画本;
轻鸥闲傲我,苍茫烟水足菰蒲。
“菰蒲”,茭白和香蒲,借指孤屿园。上联联绵词“缥缈”与下联联绵词“苍茫”相对。
联语描绘孤屿园的美丽景色,突现清远之画境,悠闲之心境,流露出怡然自乐的感情。“画本”,绘画的范本。宋陆游《舟中作》诗曰:“村村皆画本,处处有诗材。”
七、互成对
同类单字连用且自对,然后上下联对应位置,只是上联或者下联各自相对,上下联词性不一定相对,规范地称其为互成对。
互成对可以放宽对格词语的词性,更加灵活便利。
例如:
端方《题湖北武汉黄鹤楼》联
我辈复登临,昔人已乘黄鹤去;
大江流日夜,此心常与白鸥盟。
此联为集句联,上联出自唐孟浩然《与诸子登岘首》、唐崔颢《黄鹤楼》;下联出自南朝谢朓《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宋黄庭坚《登快阁》。
联语采用互成对之传统修辞格式,上联的动词“登临”互成对,下联的名词“日夜”互成对,而一个是动词,一个是形容词,体现对格词语的词性可以从宽处之。
八、交股对
交股对是指上下联中的两对词语在不同的语法位置上交错互对。
使用交股对能够刻意避开整齐、均衡、雷同的词语形式,使上下联词语别异,形式参差,
错落有致,产生活泼多变的优美辞面。
例如:
《黄鹤楼涌月台》联
曾是当年觞月地;
而今又作上台人。
初略一看,“曾是”与“而今”、“当年”与“又作”何以相对?细辩之,方察此乃采用交股修辞法,以“曾是”对“又作”、“当年”对“而今”是也,交股则不以对应衡量。
九、转品对
转品,即转类,是指凭借上下联语的条件,字词由一种词性转变为另一种词性而用之,其意义也随之变化。
转品修辞法,其作用在于增加联语的意象,在感觉上有惊人的一新。
例如:
《康有为挽刘光第》联
死得其所,光第真光第也;
生沦异域,有为安有为哉。
刘光第乃“戊戌六君子”之一,变法失败后英勇就义,康有为撰此联挽之。作者将自己的名“有为”和逝者的名“光第”巧嵌联中,进而采用转品修辞手法,衍义成文,构思颇为奇特。
上联第一个“光第”指刘光第,第二个“光第”指光耀门第。当刘光第的灵柩运回四川富顺家乡时,沿途百姓结队相送,父老乡亲家家执香祭奠,人人戴孝痛哭。这是史实,是对志士仁人的崇高评价。
下联第一个“有为”指作者自己,第二个“有为”指有所作为。“安有为哉”,几多醒世的反思。词性的悄然转变,令联语形式别开生面,感情真挚深沉,给人以回环跌宕之感,确为佳作,大凡成功的联家大多都是善用“转品”的高手。
十、当句对
当句对是指在上下联各自的联文中,一些词组或句子与另一些词组或句子各自成对。宋迈在《容斋随笔》中有“于句中自成对偶,谓之当句对”之说。
联中使用当句对可以起到其他文体中所没有的独到作用,突破对联单纯的上下联对仗的局限,拓宽对联创作的思路,活跃对联字少意广的表现形式,加强联语的渲染力。
例如:
袁金铠《题辽宁辽阳魁星阁》联
时势慨风云,问意态如何,俯槛眼开,应想象一塔凌云,千山拔地;
奎光焕星斗,赖文章不朽,登楼心赏,莫忘怀瑶峰墨宝,衍水诗篇。
此联结尾两个分句采用当句自对修辞手法。
上联之“一塔凌云”与“千山拔地”成对;下联之“瑶峰墨宝”与“衍水诗篇”成对。
但,上联之“一塔凌云”与“千山拔地”为主谓结构;而下联之“瑶峰墨宝”与“衍水诗篇”为偏正结构,完全不相对。
所以,这是宽松相对式的联中自对。
十一、鼎足对
鼎足对是指三个句子排比对举,鼎足而三。严格而言,这一修辞格式并不符合骈偶的基本定义,惟有以一出句两对句来解释。但是,既已习成对格之一,亦别具一格。
鼎足对是对“支体必双”的对偶的突破,是对偶修辞的扩展,可以达到特殊的艺术效果。
例如:
傅山联
竹雨松风琴韵;
茶烟梧月书声。
上联“竹雨”“松风”“琴韵”互为鼎足;
下联“茶烟”“梧月”“书声”互为鼎足。
此联为清代名士傅山所题。作者是画家,也是诗人。此联恰似一幅素描风景名画,其意境引发人们无尽的遐思。潇潇竹雨,阵阵松风,人在其中,完全沉醉于琴声、书香之中,沉浸在自然与人共同营造的美妙境界之中,这是一种练达、超脱而又隐逸的人生。鼎足修辞法之艺术魅力可见一斑。
十二、流水对
流水对是指上下联在语意上有先有后,相承相接。其基本特征就是上下联之间语意连贯,语气衔接,不可分割,不能随意颠倒,似水顺流而下,构成承接、递进、转折、选择、条件、因果、假设等关系等。
例如: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中的对仗句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这一联上下句以先后关系相承,穿行的次序不能倒置,属于顺承关系流水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