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读书心理

联愁杀:对照下的光明与碎片拼图

2024-05-31  本文已影响0人  独赴
书封

其实一直想就此写点什么。但是我发现我的一个弱点,那就是对于真有感觉的书容易长久沉默,直到放在冷静的深谷几乎忘却,说得好听那叫等待发酵。我自诩为写作者,也引以为傲,苦思冥想又绞尽脑汁,既不想借鉴也不爱引渡。按照现代的道路恐怕是困死愁城。

按照我的特点恐怕那就和这本书,《联愁杀》的女主人公截然相反,她竟然是个借鉴大师,伪装大师,读者使用她的时间看过去会有特定的制约,甚至恐惧感,还有滤镜。也因此觉得本来没什么,没太多防御,因此很多事情也就连续发生。

开端即是结束,而结束也并未让结束结束。西泽保彦的后记诚恳又精华般短暂,却有很多切中要害。每个人对待自己最初的初心都有点意难忘,都会是纯元情结,总要拿来代入新的角度和看法。或许就像作者说的,真的被写尽了用尽了,第一底稿被销毁了。感觉还是有点难过的,虽说这种事情只有自己的灵魂知道,但还是感觉这样的诚恳的表述,不会是另外的一种语境叙事吧。也有很多书评中提到这个后记带来的感觉,都是觉得很好,认同又有代入感。

推理小说,一般讲述剧情,那后面的人也没法看。要么也要备注上涉及剧透,我这篇并不想这个层面的事,想到国产推理愿意越发生硬,多年以前的这篇小说,就已经抵达了。假设你做了一个事情,只有你自己知道,是不是也希望得到一些汇聚的信息甚至是整理,当然这个过程都需要他人的关注以及帮助。结果是否就可以说明,这个了解最多的人反而成了最终的危机呢。其实就算是某种可能性,我想人性还是颇为适合活在神性缄默里。受到引诱不为所动,也不越雷池半步。就算当做讲故事来说,也不要那么做。否则下倒霉蛋就会是你。

人的天性就是寻求掌控,探究谜底。推理小说给了人性晦暗难明得以淋漓尽致舒张的空间。无论是陀思妥的《罪与罚》还是弗洛伊德潜意识与梦的学说,最终指向的都只是人的意识才是最浅表层的冰山一角。

当能够明智自身的弱点,他者也纳入囊中。很多事情因此成了无头公案,知道的沉入深海,能说出来的,可能只是对自己的心去默默低语,甚至也会被禁止。

正是相似的角度才会看到了类似的事,暗黑也是永无直接的道路,如果不考虑具体的可操作性,而只是当做人心的板块拼图,已经是非常珍贵的模块复原了。

记录感受,假以他日看到就会瞬间想到自己当时在说的是什么层面的具体的板块。

对自己诚恳,于他人的眼光也便无碍了。

这几年,对于《隐秘的角落》的盛行,个人觉得它是形成体系的一个特殊节点的高光。此后的《漫长的季节》,无论怎样都是个性,也是人性。

每个推理小说作者,都有这样的灵魂检测器,有自己要说的话。尤其是奇幻般主人公或者低龄或看起来明显手无缚鸡之力的人的内心世界,其实都明白,做好了决定无论是不是魔鬼也都交付了。就像前些天看的《费可的晚宴》,女主对男主那种水中倒影般的错觉感受,何尝不是人的灵魂那块阴阳太极八卦图形的变动。时阴时晴,忽晴忽雨,能否守护灵魂深处,同样,它也的确是反向推导的某种填缺空白的弥合。

无限的,借助于外部世界的力量,也是团队力量的另一种规划模式了。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