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草集谈天说地散文特辑

这座山,那些人

2022-05-07  本文已影响0人  陌上闻花开

01

又一次来到了卧龙山。

非常喜欢这座山名,它让我想起卧龙先生。在我心里,它是智慧的化身,也代表了一种坚韧的力量。

一年前,父亲长居了此山。

卧龙山公墓成立于2011年,相比一些大的公墓,它的设施还比较简陋,尤其后建的墓地,只是一个个四四方方的石砌平台,没有形成独门独院,按照当地规矩,墓碑也得三年后才能立。

当初选择此山,我们姐弟三人也是犹豫了好一阵子,作为子女,我们总想让老人在走后也能住得风光、舒服。现在看来,当初的选择还是对的,它离老家最近,听说,有好几位远房亲戚都长眠于此,父亲在此应该也是不寂寞的。

我们带来了四样菜:肉、鱼、蛋、豆腐,还有四个馒头、三种点心,以及苹果、香蕉、橘子等三种水果,外加一瓶酒。

我年轻的时候,也是对这种风俗仪式采取淡然的态度,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增加,更因为父亲的生病和离开,对扫墓这个寄托思念的仪式也越来越珍视,并主动去学习和了解其中的文化底蕴。

我们国人有慎终追远的传统,过节总要祭拜先人。供奉食物或鲜花以表心意,是人们普遍采用的仪式。

祭祖的形式,或许因各地风俗习惯和个人宗教信仰而不同,但纪念祖先的意义却是相同的,那便是饮水思源——因孝敬而祭祖。这种崇拜祖先的观念一直延续至今,成为具有深刻意义的古老习俗,形成我国文化的特色。

我国祭祖民俗已相沿数千年,秦汉时期,墓祭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礼俗活动,据《汉书·严延年传》记载,严氏即使离京千里,也要在清明“还归东海扫墓”。

我想,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就如风一样——无边无际,若有一个仪式,让这份思念得以依靠一下,也会使人焦虑和痛苦的心得到一些缓解,从而使前行的路走得更从容些。这便是祭祖的意义吧。

这次我特意带了回家休假的儿子一起来,除了作为晚辈这是应有的规矩,还有就是想让他亲身感受一下传统习俗,成为一个更加知孝敬懂礼节的年轻人。

都说90后、10后叛逆有个性,但我从儿子还有侄女规规矩矩地磕头行礼这点来看,其实年轻人关键看怎么去引导,他们骨子里还是相当传统的。

02

一同前来扫墓的,还有我的姑妈和她家我的表弟。

表弟小时候很顽皮,我们全家在江苏某部队大院生活时,姑父曾经带着姑妈和表弟千里迢迢去我们家玩,当时表弟才三四岁,在父母的溺爱下,顽劣异常,还爱讲脏话,当时我很讨厌他。

但现在,四十多岁的他,已变得非常沉稳,我父亲走后,每次我们来扫墓,他一次也不落地带着我姑妈来。

还有姑妈,我小时候对她印象也不好。在我的记忆里,她好吃懒做,还没有文化。没有上过学的她,连电影也看不懂,我爸妈劝她学习认字,她说自己“都三十多岁了还学什么呀!”

当我们随着父亲转业回老家后,对于姑妈的上门,我虽没有给她脸色看,但也不是很亲热的态度。

后来,随着我的成家立业,我就很少与她相见了。父母从县城搬到日照后,至少有四五年的光景,我再也没有见过姑妈。

直到在父亲走后,从姑妈那撕心裂肺的痛哭里,我才意识到,什么叫血浓于水!

从那一刻,我才端详了姑妈,才发现她与我的父亲是那么像,也是瘦高的个子,也是长条脸、浓眉大眼。

就是在那一刻,我觉得我们姐弟三人不是那么孤单,除了母亲,我们在世界上还拥有像父亲一样的长辈,我们的生命,还能被另一个与父亲同一血脉的生命所温暖,这带给我们一种暖入人性根底的深深的感动。

现在,每次见到姑妈,我都很亲热地挽起她的胳膊,与其说是搀扶着她,不如说是依靠着她,从她的身上感受一种亲切的温暖。

03

在仪式进行完,就要离开的时候,姑妈忽然告诉我和弟弟:我们的大姑于去年10月份去世了,也在这座公墓里。

我们听后非常震惊。大姑是我爸爸的叔伯姐姐,虽不是亲大姑,但在我们心目里她形同亲姑。

她是我爸妈的媒人,在所有亲戚里,她是和我们走动最多的。

她长得很有气质,留着干练的短发,戴着眼镜,在单位是个劳模型的工作人员,在家里也很能干,大姑父是个油瓶倒了都不扶的人,一切都靠她这个“里里外外一把手”。

大姑受人爱戴和同情,除了她是个热心肠,谁家有困难,她都伸出手帮一帮,除了她孝敬老人,一把屎一把尿地侍候90多岁老母亲至终老,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她多舛的命运。

她有一子两女,都长得非常漂亮,但除了儿子家庭生活美满外,大女儿在40岁出头的时候就生病去世了,小女儿结婚没几年就离异了,精神上受到打击变得极度抑郁,身体也一落千丈,一直靠着母亲照顾。

我们问姑妈,怎么大姑去世时她家人不告诉我们一声,姑妈说当时别人也提醒了,但大姑的儿子拿起手机想想又放下了。

我想,可能是我父亲走时,大姑的儿子——我的表哥因为在外地没有赶来,所以这一次也不想麻烦我们了吧。

可人生只有这一次啊!为什么要留这么多的遗憾呢?我们总是怕麻烦别人,可有时麻烦别人,也是在给别人一个怀念和追思的机会啊!

古往今来,有多少人追问过生命的意义,这是一个哲学的问题,每个人的感悟可能是不一样的,每个人在各个年龄阶段的答案也可能是不一样的。

我觉得,来到这人世间走一遭,会发现到一定年龄,时间变得越来越快,记忆里的宝贝也越来越少,功名利禄真的如过眼烟云般散去,唯一长留心间的是生命与生命的相遇。

生命与生命的相遇,宛如一朵花,常常在我们无知无觉中开放,当我们惊觉时,它可能已凋零或枯萎,但我们仍记得它最美时的样子,成为我们永远不能忘却的记忆……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