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悟人生

《被讨厌的勇气》:原来你所有的不幸都是自找的,与任何人无关

2020-03-27  本文已影响0人  走出抑郁的小叮当

一个心理咨询匠带你进入自己内心的世界,喜欢的关注吧!

文/老K

喜欢看书的你一定会发现个规律,一本书只讲故事太浅,可光讲道理又太空。

这里喜欢了解自己,走出迷茫,我给你推荐一本书——《被讨厌的勇气》。

这本在豆瓣评分只有8.6的书籍着实有点低了,大概是因为这本书太单调的对话方式,没有深层故事铺垫。

但神奇的是,作者用一个青年和一个大师,一问一答,来来回回就把阿德勒思想体系(或者叫自我心理学)的书讲的非常详细。

谁是阿德勒

如果你没有听过阿德勒,那你一定听说过弗洛伊德(我太多文章介绍过了)。

其实阿德勒也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派的,奥地利的精神病学家,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刚开始也跟着弗洛伊德探讨神经症问题,不过后来自立门户,反对弗洛伊德思想。

在弗洛伊德的思想中,阿德勒一直看不惯的是「决定论」,即是过去的种种经历,尤其是坏的经历(创伤)对于现在乃至将来的影响。

而阿德勒告诉你“人生的意义是自己赋予自己的。”

他强调社会因素对人的重要性,他认为我们每个人都并非被本能,被过去所影响,我们完全可以重新定义过去,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自己的现状,以致改变自己的命运。

他认为:过去的不重要,你怎么看待过去才重要。因为过去是死的,而我们是活的,我们不能被过去所束缚。

生而为人,我很抱歉

最近无聊,我第二遍读了太宰治的《人间失格》。

还记得那句让人震撼灵魂的:“生而为人,我很抱歉”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吗?她就像女版的《人间失格》里的叶藏,而叶藏也是作家本人太宰治的投射,他们都是严重的讨好型人格,结局令人唏嘘。

他们的痛苦都是犯了一个巨大的错误——希望让所有人喜欢。

他们都是早年缺爱,所以一生都在追求爱,但很可惜,学过心理学的你都知道,一个缺爱的人很可能被TA的情结搞成为爱而“讨好”所有人。

「生而为人,我很抱歉」,因为人不完整,所以不完整的人在不完整的尘世,只能落得遍体鳞伤的下场,就像松子一样。

阿德勒说的更加通透:只要你有被他人讨厌的勇气,你就能脱离这些痛苦。

原著中有句话这样说:自由就是不再寻求认可。

不用担心被别人讨厌,也不用担心别人的不喜欢。

因为一切的烦恼,都来源于人际关系。

你可能错误理解了「被讨厌的勇气」

我在豆瓣上看到很多人看完「被讨厌的勇气」后都表现的戾气满满,认为既然别人不值得讨好,那我可以孤独到底,一副谁都对不起TA的样子。

「我行我素,独来独往」,人就是这样,当一个理论没有认真理解后很可能极端的走向另一面——自我中心与自私。

《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里,有一个核心概念,叫课题分离。

如果你真的理解阿德勒的课题分离,你就知道,你喜欢别人,跟别人愿不愿意喜欢你,完全是两个课题。你喜欢别人是你的课题,她愿不愿意接受你,是她的课题。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TMD就这样,你爱理不理”,也不等同于“你不喜欢,我管你死活呢!”

这样的人怎么是健康的心理呢?想都不用想好不!

任何人都有建立关系的愿望,这是我们作为人类最基本的需求。那些过度拒绝他人和讨好他人基本没两样,都不是健康的心理状态。

在阿德勒的书籍中也提到过一个词「共同体感觉」

也就是别人痛苦时,我们也会有痛苦,这和“共情”很像,也就是一个人要有同理心,没有同理心的人就算不痛快,他也不是一个健康的人。

在两个人相处时,如果你没有看懂我上述的内容,给你举个简单的例子:

比如我看到朋友伤心难过,此刻我也想对他好点。

这里的课题分析:朋友难过要变得开心这是他的课题;

我此刻难受,因为有了「共同体感受」,所以我安慰他,这是我的课题。

⚠️注意,看到没有,你的课题是安慰他,而非需要承担他不开心的责任,在人际边界搞不清楚的人里总是把对方与自己无关的痛苦拉到自己身上。

阿德勒称其为:「课题的混淆」

但在这个情况下,你并非没有自己的课题,你的课题就是把自己的事情做了就好,剩下的就是TA的课题。

由此可见,用课题分离的方式来考虑人际关系,有时候是更方便好用的。

据此行事,人不见得会变冷酷,反倒可以更专注于自己的需要,受到的限制会更少。

从这本书中,我的启发是人与人的关系其实很简单:你只需负责自己的部分,不要无谓承担更多他人的责任。

这样我就有理由面对他人的看法,因为有些可能和我根本没关系,这是别人没负责好自己的“课题”。

我也减少了控制他人的愿望,人际关系边界更加清晰,关系反而更加通透。

我也更加专注自己的“课题”,这样把自己的负责好,他人的事情就和我无关了,别人也没理由谴责我,若他们真的来搞我,我就知道这是他们的问题了,和我无关!


如果你需要专业抑郁测评量表伯恩斯新情绪疗法笔记书籍,可以私信,喊「资料」。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