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档案对话何红才| 品牌方法论
没有谁比何红才更能深刻地理解“殊舍”的意义,并精准阐述两者之间的关系了。
作为建筑事务所的创始人,他坚定地认为:
“我们不需要设计特殊的房子,因而不需要冠冕堂皇的寓意,也不需要浮夸至极的造型,我们只想作出‘非常适合’这个立意的建筑,除了非常需要的‘需要’之外,其他的任何我们都不需要。”
殊SHU
设计制约
古语中的“殊”,根据词性有着大概近十种的解释。
《淮南子·本经》说:“万殊为一。”
——“殊”为“不同”。
《左传·昭公二十三年》说:“断其后之木而弗殊。”
——“殊”为“决断”。
♪
♪
在何红才的理解当中:殊,并非单指这个建筑外观特殊、空间特殊或者概念特殊,而是包含项目在特定条件下的特殊性和唯一性。
如果一个项目因为过于普通而缺乏制约点,那这个项目就会缺乏新意,反之,如果甲方和项目本身能够给予特殊的要求,例如在项目的地理位置、地形特点、历史文脉、气候状况、周边情况以及他的使用者和创作者上有所限制,反倒会带给殊舍的设计师们更大的意愿去突破要点,因地制宜的寻求解决方案,在不断地逻辑推理中得出最为理性的结果。
▲ 宁波象山世茂酒店
何红才认为做项目应该像侦探一样细致入微:
建筑师们分头勘察项目现场,在蛛丝马迹中寻找构思的线索,通过高科技手段分析制约因素——利用谷歌卫星地图提供项目周边的地形地势、政区、交通以及商业信息,分析出项目所在城市的特殊功能与需求。前期调研结束后,再通过手工模型、计算机模型对真实的场景进行模拟。
“我曾经在甘肃做过一个省图书馆的项目,这次竞标的公司有很多大的建筑公司,为了更加清晰地突出新馆的功能性,我们从前期接触开始,就结合老图书馆相对应的因素,对停车位、采光等问题做了十分丰富的考虑,最后中标的兴奋之情不溢于言表。”
▲甘肃省省图书馆新馆
“在项目设计中接近自然,在形态上相对独一无二,没有特定的某一个元素,每一个项目都会有独立创新的东西,对于熟悉我作品的人来说,这就是“殊舍”的标签。”
档案评论
在这些可制约的因素中,每个条件所传达的讯息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建筑空间都有其特性,就像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雪花,医者也没有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尽管模仿是最真诚的恭维,但建筑师们要保证方案的唯一性,用更精细的方法去评估所处的环境。
因为数据不会说谎,于是要一遍一遍地修改,因为人是一切的核心,所以更应该与甲方用心交流,在对已知的发觉和对未知的探索中找到可解设计方程的公式。
舍SHE
去除附加外表
汉语中的解释,“舍”比“殊”还多。最常见的有舍弃、废止、施舍、释放……在《诗·小雅·车攻》的“不失其驰,舍矢如破。”中,竟然还有“发射”的意思。
【古义今译】从字面上看“舍”就像是我们现在居住的房子,上面的“人”字就像是古式建筑的顶梁,“干”字是支撑顶梁的支柱,下面的“口”字是我们生活的空间。一个好的建筑可以体现出人居空间的舒适尺度,尺度便来源于“舍”。
有执念作怪的人往往不快乐,何红才曾经说过:“我觉得你属于什么样的人,你就是什么样的人,我不会去刻意复制你身上的所有东西,因为那些根本就不属于我。你喜欢我,那我就靠你更近一些,把时间花在那个不喜欢你的人比较没意思。”
人如设计,极简有力。他随心而动,不喜欢强求,即便是与甲方的交往,也像是冥冥之中的一种因缘际会,在何红才眼里,平和大于一切。他喜欢与相同高度的人对话,同志趣相投的人神交,乍一看是一个普普通通的80后建筑师,细细品味之中又张力十足。
人物的性格折射在建筑上也是如此。那些被称为毫无意义、琐碎、无足轻重的事情会让人们陷入没有期限的孤寂之中,同样地,过分强调形式化的外表和附加元素会让建筑显得冗杂。
在芬兰古根海姆博物馆的设计中,何红才最希望听到这样的声音:“周末古根海姆博物馆屋顶见”、“你在古根海姆博物馆餐厅等我下”。
大多数人来此的目的不是参观展品,而是约上三两好友,来观光、来聚会、来休憩。他们不需要进入博物馆内部,可以利用循环上下的屋顶空间能达到露台上,享受绿化、阳光、海风、享受自然,享受人与人之间短暂的重逢。所以项目尽量减少了对城市交通和城市视线的干扰,而是让它成为这个城市海边公共景观的一部分,融入到人们的简单生活中去。
日本缩微式园林景观大师
枡野俊明
他在谈到“枯山水”的精髓时说过:
“舍去、舍去、再舍去,直到舍到不能再舍的时候,事物的真理、真实的一面就会呈现出来 。即使在小小的空间里,我们也能感受到浩瀚的宇宙。”
档案评论
舍是一种境界。
何红才认为好的设计应该是至纯性的,而非像机器一样复制与记录,毫无生命感。从视觉的角度看,这种设计是平淡的,让使用者的心灵回到最初的状态,从内容的角度看,它又是焦点鲜明的,使人一接触就被特定的气质所吸引,给人一种心驰神往的震撼。
我们的人生就是这样一种殊舍的张弛和收放,
渺小的生命之途,从一开始便循环往复,
将不同的声音收集、筛选,
然后以最好的姿态呈现给这个世界。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