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苏东坡的坎坷一生
解读苏东坡的坎坷一生
最近迷上了看书,听书,双十一打折,在有书公众号买了一百多本书,感觉还可以,把每一本书浓缩为25分钟左右对书中的内容进行重点讲解,分析,给听众还原一个更为有趣真实的故事。
苏轼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非常有才,而且非常重视对两个孩子的教育,加上苏轼从小就天资聪颖,不仅继承了父亲的优秀基因,还刻苦好学。所以苏轼19岁就靠到了进士,进城做官。职位最高的时候曾官居三品。仕途不顺的时候,也曾被贬到地方做地方官,踏踏实实为百姓做了很多实事儿。虽说他一生在官场中大起大落,但正是这些经历让他的文学才华得以升华,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诗词作品。苏轼的仕途很坎坷,基本上从44岁开始一直被贬,而且是一贬再贬,从黄州到杭州,从广东到海南。每到一处,无论自然条件多么艰苦,他总是能发挥他天蝎座的个性,激情而热爱生活,把苦日子过得像诗一样。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这个文人墨客的坎坷一生。
当苏轼怀揣着梦想来到京城任职时,世事无常,没多久他的母亲去世,苏轼只得回去守孝三年。然后等三年后他再回到京城时,朝廷的局势却变得不一样了,这个是刚好赶上了王安石变法,说到王安石变法,其实这个出发点是很好的,只是因为在执行的时候很多官员急功近利,反而对老百姓非常不利,一些地区的人民因为变法一贫如洗,流离失所。而苏轼刚好有一颗悲天悯人的心,所以他就写了很多反应当时老百姓真实生活的文章,没想到却激怒了主张变法的人。从此他一路坎坷的是仕途就此拉开了帷幕。那些变法的人开始一门心思的想尽办法对付他。
他在地方工作的时候,一门心思的做好本职工作,真心实意地为百姓服务,再加上诗词方面也有所进步,皇上喜爱有加,想要重新重用他。这个时候曾经的变法派怕苏轼回京后威胁到自己的利益,开始寻找机会陷害苏轼,于是就有了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乌台诗案是苏轼一生的转折点,他从才华横溢的少年,朝廷的宠儿成为阶下囚,还差点丢了性命。虽然命保住了,但仕途从此一年不如一年,乌台诗案后他被贬到了黄州,也就是如今的湖北黄冈。
1.被贬黄州
来到黄州,面对没有工资,没有权利,没有房子,没有食物,没有多于存款的情况下,他开始发扬他乐观的心态,没有粮食就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他向官府申请了10亩地,号召全家一起开荒种粮食,因为这块地在黄州城东门外边的土坡上,苏轼给他取名东坡农场。 没想到这个名字就却跟随着他一辈子,很多人都知道苏东坡,却不知苏轼...虽说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食物,这并不丢人,但你要知道在那个年代,一个文人下地干活,是要被很多其他文人看不起的,但苏东坡完全不在意,反而乐在其中。
除了自己种粮食,苏轼还喜欢研究美食。当时黄州物产不丰富,没有什么名贵吃食,现在看来的山珍河鲜,在当时都是当地人看不上的东西。而苏东坡经过一番精心研究后,把当地人不吃的东西变成了美味佳肴。比如,猪肉在当时是富贵人家不屑于吃,穷人家不会吃的食物,苏东坡用水把肉煮开以后,放上酱油用小火炖上几小时,就成了现在有名的“东坡肉”。
没有了官场各种规矩的限制,苏轼反倒过得更自在了。苏轼本来就是个喜欢交朋友的人,到了黄州,和当地的村民、商贩等各种人都能成为朋友。他还喜欢跟别人开玩笑,给别人起外号。他有一个好朋友叫陈慥,为人豪爽,但是他老婆特别厉害,爱吃醋,脾气还坏。苏轼对陈慥深表同情,他写了一首诗,说:“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翻译过来就是“我的朋友真可怜,谈论佛法忘了睡觉,忽然听到老婆一声吼,手杖落地心发抖。”这“狮子吼”其实是佛家用语,意思是说,佛祖在众生面前讲法,无所畏惧,有如狮子大吼。而“河东”又是陈慥老婆的籍贯,这“河东狮吼”就是从这来的,一直流传到现在,成为对凶悍人妻的专门称谓。你看苏轼不光诗词写得好,给人起外号都能流传千古。
身处困境的苏轼,丝毫没有被困难打败,而是苦中作乐,总能在平凡中发现生活的美。正所谓,生活从不缺少美,只是缺少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苏轼正是具有这样一双慧眼,而更重要的是,他有一颗乐观积极的心。
在黄州的第三个春天,有一天苏东坡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拿着雨具的仆人先前离开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他不觉得,天晴之后就作了这首《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意思是说,不用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唱着歌,一边慢悠悠的走着。竹杖和草鞋轻便,胜过骑马,有什么可怕的?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简单的几句就表现出他虽处逆境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是真的潇洒。在黄州的日子潇洒自在,也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他开始反思自我,同时不忘了坚持自己的爱好:写诗作词。也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他才能写出后来名垂千古的《定风波》、《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名作。
2. 重回杭州
在黄州任期四年后,苏轼重新被重用,但是由于苏东坡性格直率,说话耿直,又得罪了朝廷中的不少人,想到前一次的乌台诗案,他预感自己可能又一次陷入无休止的政治权利的斗争中,他突然厌倦了朝廷的尔虞我诈,所以他请求到外地任职。在他54岁的时候,朝廷终于同意并派他到杭州当人市长。苏东坡年轻时曾在见到西湖后写下“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佳句。然而第二次来到杭州,西湖却变了模样。原来,由于西湖长期得不到疏通,堵了大半,湖水逐渐干涸,还长满了野草,不仅影响了美景,还影响了农业生产。于是,在苏东坡来杭州的第二年,就开始着手疏通西湖。
他是怎么做的呢?苏东坡首先将湖底的淤泥和水草清理出来,为了省去处理这些垃圾的麻烦,他直接用淤泥和水草在西湖的西侧修建了一条长堤,也就是有名的“苏堤”。这“苏堤”沟通了西湖南北,想从湖的南边去到北边,就不用绕远了。还在湖上修了六座桥。
此外,苏东坡在西湖水最深的地方还建了三座小石塔,这三座石塔,后来就演变成为西湖十景当中的“三潭印月”。你看,这么一个单纯的水利工程,由于苏东坡的设计,就变成了一个为山川增色的工程。而且,苏东坡眼光长远,为了让劳动成果一直保持下去,他把靠近河岸、湖岸的地方全部租给农民种菱角,这样不仅能预防水草,还能创收。
3. 被贬惠州,儋州
开始的几年,苏东坡在杭州过得算是比较惬意的,但没想到,变法派重新夺回了权力,因为苏东坡早年反对变法,所以从此之后,他一直处于被变法派报复的状态,一直被贬,基本上没有在一个地方安安生生待过三年以上的时间。59岁那年,苏东坡被一纸诏令,发配到了广东惠州,60岁的时候又被发配到海南儋州。现在的惠州和儋州都是好地方,但在宋朝,可都是蛮荒之地,没有受过文明教化。据说在宋朝,放逐海南是只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宋朝文人做官的,在苏东坡之前,还没有人被贬官到那么远的地方。
被这样一贬再贬,一般人肯定会意志消沉,心情郁闷,但对于乐天派的苏东坡来说,这只不过是换了个地方待而已。他在惠州时写下了“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诗句。苏东坡在词中还写道:“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意思是说,朋友问他在惠州过得怎么样?他说:“心安定的地方,便是我的故乡。”而他还把儋州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因为他写到:“我本儋耳氏,寄生西蜀州。”每到一处,他都像一颗种子一样,努力扎根生长,从来不把自己当过客,把每一个停留的地方都当成是自己的故乡。无论是在惠州还是在儋州,他都关心百姓生活,即使手中权利有限,依然尽最大努力为百姓造福。比如,他在惠州时创办公立医院、引泉水入城,在儋州办学堂,甚至有许多人不远千里追到儋州去求学。
总结一下苏轼的坎坷一生:
第一次:苏轼因在返京的途中见到新法对普通老百姓的损害,又因其政治思想保守,很不同意参知政事王安石的做法,认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书反对。这样做的一个结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离京的师友一样,不容于朝廷。于是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苏轼在杭州待了三年,任满后,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第二次: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第三次:又因不容于新旧两党,再贬杭州第四次:因政见不合外放颍州。而后新党执政再次被贬至惠阳,而后,苏轼又被再贬至更远的儋州(今海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