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毛蒜皮的生活,也可以在诗意世界中开花结果
度娘是这样解析“诗”字的:其本义是把心中的思想表达出来的语言,后延伸至比喻美妙而富于生活情趣或能引发人强烈感情的事物等。
从唐诗宋词到现代诗,诗歌内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许多人将自己的思想诗化了,变成各种诗歌体:有五言绝句、七言律诗、十四行诗、自由诗,梨花体等等。
古诗一般都有固定的结构,越到现代,诗歌越自由了,他们不再戴着镣铐跳舞。有的人说那只不过是分行文字罢了。无论我们承不承认,诗歌越来越小众,越来越私人化了。
正是因为它的开放原则,所以写诗的人更容易成为自己。诗歌承载的过往,是一种秘密的花开、精神的在场、艺术的提纯。越是这样,就有越来越多的人不喜欢诗歌,抵触诗歌。但是真正热爱诗歌的人,能够接纳诗歌的无常变。
《有人写诗》是华杉的弟弟华楠写的一本诗集。从书名可以看出来,写诗的人已经不多了,但还是有人把写诗当成一种生活方式。这本诗集沿着生活的鸡毛蒜皮,带我们走进了纯粹的诗意世界。诗人用词很简单,用意很淳朴,情感也很克制,但总有一些诗句能够触动我们的心弦。
“诗和远方”并不高蹈,它是每个普通的正常的人每天在过的那种生活:在电梯、家里、一个偶然的傍晚。诗不是和人的生命、生活无关的一个东西,也不是什么理想主义、浪漫主义的,诗就是你生活的方式。
花开了,你闻到了花香,花香就是一种诗。下雨了,你突然心动了,把自己想象成一个正在被雨点按摩的湖面,也是诗。甚至离异与失恋,你突然哭了,也可以在诗歌的疗愈中再度找到爱,找到诗。
华楠在与大师对谈《有人写诗》中表白:我觉得我写的东西它就像一个固体一样,它和社会之间不发生关系,是本身不发生关系,它既不能指证什么,也不抒发什么,也不批判什么,也不赞美什么,它就是一个孤体。你读它的时候,你会发现它什么也没讲,这就是“废话理论”。
比如这首《打怪诗》
我本来想写一首诗打怪
写了好几次都写不出来
写几句删了
写几句又删了
筋疲力尽
中了怪的埋伏
在屋子里
在灯光下的
打火机、水杯、台灯、柜子、沙发及其阴影中
初一看,这不就是一个没有灵感的人在那里发牢骚吗?平平常常的牢骚有什么好奇怪的?但是你品,你细品:中了怪的埋伏。你会发现,他看到的每一件东西都是他的觉知。他用觉知把这些东西调动起来,但是又不给这些东西安排戏份,却在他们的幻影里迷路、探路。
我们平时写东西,也会中怪的埋伏。会用各种各样的词语去形容这种怪,但是诗人只用了简简单单的白描就把“怪”的“觉”拎出来了。这种阴生植物,可以说没有意义也可以很有意义。
类似这样的怪诗,笔者常常在伊沙先生编著的《新世纪诗典》里有看到。他们常常用白描的手法,把一种感觉描绘的如梦如幻,让人的想象力无限扩大。看得懂的人会随喜赞叹,看不懂的人可能马上就要骂娘。
有的诗歌不是拿来读的,而是拿来无限延伸“觉知”的。诗人可以无限的篡改命运,也可以安住在命运里如如不动,更可以用寥寥几笔击透命运。比如下面这首诗:
《舍利子,我们写首诗吧》
风一吹
我们就飘起来
我们一边飘
我们还一边消散
风停下来
我们就落下来
像落叶一样落下来
但风其实从来不会停下来
我们从来就是一边飘
一边消散
仔细想想,哪个人的命运不被风裹挟呢?大风来就大摇大摆,小风吹就飘飘然。无论是哪一种风,人似乎都在它的无常里不知所以。这从侧面也说明了人生如梦,不要太执着,顺着风就可以让自己顺风顺水。
华楠的诗歌是接地气的,及物性的。他说他只能去思考自己看见的,简单的、连续的、有逻辑的,或者是人人都能够理解的,不愿意理解一个别人理解不了的东西。换句话说,他完全拒绝“高蹈”,或者拒绝从精神上去生活。
写诗就是对生命的练习,寥寥几句就能勾出心魂的模样。有的人嫌浅,有的人嫌俗,有的人则随喜赞叹。千人有千面,诗歌若是千篇一律,又何必去作诗?要是写出来无人能懂,那又有什么意义?
杨黎先生说:我们写作更多的是及物,也就是及事,及事与及物几乎是一体的,是事物构成了这个世界,我们永远在观照这个世界。
华楠的诗歌中有索佩阿的影子,他在观自在中,让自己的诗歌保持一种精神上的“道法自然”。从来都不会浓墨重彩的去描绘什么,而是如实呈现当下的种种,把其中的“空相”和“幻境”结合起来,让人在诗歌中自由呼吸。
如果不用心读他的诗歌,我们会很容易放弃他呈现出来的诗歌美。比如这首《观自在菩萨》。
我的兄弟
当你行深波若波罗蜜多时
你在想什么
大千世界
如何像黄昏的光线一样
静静地
轻轻地落在你的心上
只有宁静、温柔和慈悲
就好像你的心并不存在
写诗,就是让你心中的信仰变成自然景象,像光一样普照大地。大地像母亲一样,无论是怎样的形式,它都照收不误。这种自然的力量,在华楠的诗歌里展现得很多。他总是严于律己,把每一个字都用到了刀刃上,看着不出奇,但是你读着读着就入了迷。
《有人写诗》收录了华楠近30年的写作,每隔几年他都会出一个增订版,把新写的持续放进去。我们会在书里看到不同时期的他,有着不同的变化。他其实也是一个巨大的幻觉,靠着语言的幻象72变。
没有幻觉,诗人怎么写诗呢。就像两个人相爱的人,没有幻觉怎么相爱呢。不管是自己写诗还是读别人的诗,笔者总认为其中有文字的魔幻剂。
对了,华楠还把古诗译成了新诗,有一些诗歌篇幅还蛮长的,比如《大儿锄豆溪东》,那么精简的古诗,被他一捯饬就变成了五六页。相较于他写的日常诗,这些改编诗多多少少带着镣铐,腾挪不开意境。也许是古人的诗境抢占了我们的心智,无论后人怎么改都无法逾越吧。
华楠坦言:我把自己写作中诗的出现的这个现象称之为语义悬停,诗中的每一个词都突然处于绝对松弛的状态,不再被意义吸引。
他令我们清醒的意识到:一首诗就是一个语言世界中的孤体,孤立、完备、自足。这就是诗和世界的关系。
如果你热爱诗歌,你可以去读一读《有人写诗》。如果你不喜欢诗歌,也可以拿起来翻两三页,说不定有惊喜发现呢。诗歌是不被定义的,你也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