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鼎立2-曹操

2020-03-19  本文已影响0人  焦恍


曹操

曹操在中国后世传统的评价体系中,当然不会有什么好名声 ,一直以来被冠以奸雄的称谓。这没办法,毕竟他干过“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事情,您把中华正朔王朝的皇帝明目张胆的充当傀儡,当然就没法指望后世的天子们还能给你涂脂抹粉。不过,在现代人的眼中,曹操的形象可就焕然一新了,不说是盖世英雄吧,起码也是非常了不起的英雄人物。在受人们喜爱,崇敬的古代帝王里面的排名非常靠前。这没办法,我们现代人务实,一个几乎白手起家,戎马倥偬几十年,打下那么大一片家业的创业者没有理由不受到我们的推崇。

曹操出身于宦官世家。注意,不是官宦啊,一字之差,相去万里。虽然,在东汉末年的几十年中,这两者其实也差不太多,但还是有区别。毕竟,能认一个宦官做义父的人,曹操的父亲曹嵩也不会是一个多么有身份,或者多么有身份感的人,这样的社会阶层显然会让他更务实。事实上,曹操的这位老父亲岂止是务实啊,用一个政治投机家和墙头草来形容他是丝毫不会有什么贬义的。

曹嵩先生大概可以算一个官场上的暗黑大师。他八面玲珑,左右逢迎,吃拿卡要,尸餐禄位。但就是没有发展到无恶不作,其实,无恶不作在乱世中才是真正危险的行为。坦率说,曹嵩先生应该还算是一个好人,他是属于被周围环境所决定的人。在东汉末年的朝堂之上,恐怕也只有这种行事方式才能保得自己和家人的平安。不管怎样,曹嵩绝对是一个好父亲,他不但要给那个时候年轻气盛的曹操在热血和激愤之下干出来的许多得罪人的事情进行善后工作,还要费尽心思地给这个有能力,但不安分的儿子谋一个进阶之路。为此,他老人家可是花了不少多年来好容易贪腐,积攒下来的钱财的。

老父亲的心思曹操当然感受得到。多年后,曹嵩被曹操的对手之一,徐州军阀陶谦杀害后,曹操对徐州所执行的近乎于歇斯底里的疯狂屠杀政策,尽管史书上各种说法都有,但我想,即便是这种最直接,简单的情感发泄也完全是可以接受的。千载骂名那是身后事,仇恨和报复才是人类行为的最为主要的动机之一。

曹操继承了父亲的这种务实,除了他初入职场前些年做了些愣头青般的正直之举,这种务实是他一生中所有行为的指导原则。同时,这种出身的更大好处是使曹操自小就对政治事务,官场应对,甚皇家内部事务的规矩毫不生疏。毕竟,自小跟他来往的不是贵胄 子弟,就是皇室宗亲。在这种氛围下,曹操具有高人一等的眼光和对事务的判断力应该是理所当然的。

这一切当然要归功于他的那位“宦官”爷爷,拒记载,这位宦官名叫曹腾,到底和他们老曹家有没血缘关系我不知道,反正也不太重要。曹腾历侍四代皇帝,颇有名望。汉桓帝时,封为费亭侯,曹嵩继承了曹腾的侯爵,在汉灵帝时官至太尉。别的且不说,起码这宦官在东汉末年地位之高可见一斑,居然还能被封侯,还能荫及子孙。这在其后的王朝简直是不可想象,甚至不可理喻的悖逆人伦的荒唐事。虽然后世也不乏例如大明王朝魏忠贤的“九千岁”之流的光荣称号,但要知道,那毕竟只是阿谀逢迎之徒的谄媚之词,怎么能与曹腾老先生这个皇家的正式封号相提并论呢。

总之,不难想见,这种家庭出身为未来的魏武帝曹操先生打下了一个相当良好的人脉和性格基础。再加上年轻时期的曹操本身就机智警敏,有随机权衡应变的能力,而且任性好侠、放荡不羁,自然具有相当的号召力和成为领袖的人格魅力。而这一切,几乎就是一个能在乱世当中成就一番事业的基本素质和条件。

熹平三年(公元174年),19岁的曹操被推举为孝廉,初次出仕。

以下引自百度百科:

熹平三年(174年),曹操被举为孝廉,入京都洛阳为郎。不久,被任命为洛阳北部尉。洛阳为东汉都城,是皇亲贵戚聚居之地,很难治理。曹操一到职,就申明禁令、严肃法纪,造五色大棒十余根,悬于衙门左右,“有犯禁者,皆棒杀之”。皇帝宠幸的宦官蹇硕的叔父蹇图违禁夜行,曹操毫不留情,将蹇图五色棒处死。于是,“京师敛迹,无敢犯者”。曹操也因此得罪了一些当朝权贵,碍于其父曹嵩的关系,明升暗降,曹操被调任顿丘(今清丰县)令。

初生牛犊不怕虎,曹操第一次在社会大舞台上露面就显示出了他非同寻常,雷厉风行的一面。一个年仅19岁的青年人,就敢于惩治权贵,弘扬正义,这是很难得的事情。后来为官的几年里,曹操还做了不少这种不畏权势,仗义执言的事情。应该说,这个时候的曹操还是一个充满理想主义,试图匡扶正道的热血青年。这也是曹操的底色,或者说心底里的正直。正是这种正直,才使得曹操后来的老谋深算,机变狡诈有了可以发挥的余地。这也是曹操和当时遍地皆是的军阀,政治投机分子的区别所在,一个没有这种信念和感情的人是无法在风雨飘摇中乱世坚持下来的。当然,这恐怕也是我们现在认为曹操可爱的地方。

此后的若干年里,曹操时而为官,时而隐居。这要拜汉朝的官制所赐,汉朝看重世家和门阀贵族,官员也大多从上层子弟当中进行遴选,所谓的举孝廉,还没有形成成熟稳定的官僚制度。尤其再加上朝局动荡不安,像曹操这样的中低层官员基本上可以算是来去自由的。听上去要比我们现在的官僚制度人性化很多啊。客观上,曹操在这样的经历中既获得了必要的行政经验,也免于了混乱中在上层的互相倾轧中被误伤。其间,曹操还参与镇压了公元184年的黄巾起义。

直到公元189年,董卓倒行逆施,曹操不愿与其合作,遂改易姓名逃出京师洛阳(今洛阳东)。 曹操到陈留后,尽散家财,组织义兵,号召天下英雄讨伐董卓。初平元年(190年)正月,袁术等人共推渤海太守袁绍为盟主,曹操任代理奋武将军,参加讨董军。正式开始了自己的创业生涯,时年,曹操35岁。

这以后,汉庭名存实亡,天下大乱。十年间,曹操引兵左突右杀,终于为自己赢得了一片还算稳定的根据地。其间,曹操还迎奉汉献帝于都城许县,这就是所谓的“挟天子以令诸侯”。其实,大家更愿意干的活恐怕是“清君侧”,而不是听曹操的假传圣旨。

公元200年,曹操人生中决定性的时刻来临了,这就是著名的官渡之战。

同时,这个时刻也可以看做中国社会结构性变革的起始点,即从上古时代延续至今的贵族政治的传统,向平民政治过渡的起始点。

这场战争一方的代表是袁绍,算是曹操的发小。袁绍家族有着“四世三公”之说,在袁绍周围,围绕着当时社会几乎所有的世家大族,兵强马壮,实力雄厚。他们是当时中国社会上层的精英集团,就像近代国共内战时期的国民党一样。而曹操呢,他可没有这样的政治资源,用现在的语言来说,曹操走得完全是人民路线,他的发家史基本上就是对社会下层政治力量的组织和动员。曹操一贯地用人原则是唯才是用,不论出身。

曹操甚至走得更远,他连背叛都可以容忍。这已经不是现实主义了,而是赤裸裸的功利主义,利益和能力大小成为首要考虑的原则,至于道义和态度都是可以折中的选项。这样的曹操当然在后世中国正统史家眼中成了大逆不道的一代奸雄。据史籍记载,官渡一战后,在缴获对手袁绍的文件资料中,发现了大量的曹操一方大小官员与敌人的通信往来。曹操将这些书信文件当众焚毁,不予追究。并对众人直抒胸臆,我自己尚且对战争形势忐忑不安,更何况别人呢?这是一个真正的现实主义者的智慧和大度。

官渡之战作为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研究资料很多,我就不再详述。总之,曹操一战定乾坤,战后,他统一整个中国北方的趋势已经无人能挡。

8年后,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基本平定了北方,挥师南进,兵峰直指荆州。荆州牧刘表病死,其子刘琮接任,刘琮料不能敌,遂向曹操投降,献出了荆州。兵不血刃的拿下了荆州,使得曹操一时意得志满,豪气干云。试图毕其功于一役,他很罕见地没有接受幕僚们的经营荆州,稳扎稳打的战略建议,头脑发热地决定一鼓作气荡平江东孙权集团,统一中国。其实,也真的很难说是不是头脑发热。此时的曹操,已过天命之年,不做此一搏,换了谁恐怕也无法甘心。

后来发生的事情无需多言,曹操被孙刘联军击败,史称“赤壁之战”,战后形成了真正的三国鼎立的局面。其实,要说真正的历史意义,赤壁之战远不如先前的官渡之战。实事求是的说,甚至都算不上什么战略决战,最多算是一个大规模的遭遇战。尽管曹操战败,但曹操麾下的高级将领居然没有一个阵亡或者被俘,曹操的政权也没有任何受到动摇的迹象。

赤壁之战在中国历史上的鼎鼎大名,可能还是要拜罗贯中先生的演义三国。他那一幕幕精彩绝伦,动人心魄的描绘把赤壁之战直接推上了中国古典战争的王座。

不过这一战,到的确可以算是老曹家的梦魇。赤壁之战决定了此后中国半个多世纪的三国鼎立的政治格局。曹操和他的后人们再也没有了机会染指江南,最终还是曹魏的继承者,西晋王朝,在很多年后,才跨过了长江,再度统一了中国。

曹操还是文武全才,这要得益于他的宦官,或者说“准官宦”的家庭出身,这使他自小受到了相当良好的教育。加上他激荡起伏的人生经历,和身为一国之主的非凡气度,使得他成为了中国艺术史上著名的“建安风骨”的奠基人之一。他的【短歌行】是不折不扣的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品,流传千古。他的同代人,尤其是那些战场,和政治上的对手,几乎没有人在这方面能和他相提并论。曹操的书法据说也是出类拔萃的,只是可惜那个时代还是中国艺术发展的早期,留存下来的实物资料太过于稀少,使得我们现在无法一睹真颜,很是遗憾。

艺术,或者类艺术化的品味和成就显示了一个人的底色和胸襟,是一个人最为诚挚的情感的集中表现,这是无法进行掩盖的东西。曹操在这方面几乎可以说是独步古今的,在他之前之后的帝王们,除了著名的陈后主和宋徽宗外,几乎无法找到和他处在同一个级别的人物。

曹操的艺术范可不是毫无代价的,这给他的形象带来了长久以来被认为是负面的影响,也算是绯闻八卦吧。据很多野史上说,曹操有着对人妻熟女的持久嗜好。是不是事实当然不好说,但起码给热衷于品评是非对错的我们增加了不少谈资,而且据说还有不少历史爱好者试图从现代心理分析的角度去揭示曹操不为人知的另一面。估计曹操泉下有知,能从坟墓里笑着醒来,老子都不知道自己咋回事,就是偶尔找个乐子,你们还真的挺当真。

不过曹操的确在女色方面是非常坦荡,直率的,这是他一贯的行事风格。曹操一生当中众多的妻妾给他生育了大概30多个子女,这些妻妾当然不都是明媒正娶的。正史中记载了曹操的一则轶事。

以下引自百度百科:

秦宜禄去袁术那里娶了汉朝宗室女为妻子。他的前妻杜夫人和儿子秦朗留在下邳。建安三年(198年),曹操围攻吕布于下邳,关羽屡次请求在城破之后可以纳杜夫人为妾。曹操见关羽反反复复的请求,怀疑杜氏美貌异于常人,于是亲自去看杜氏,果然美貌非凡。曹操因此拒绝了关羽纳杜夫人为妾的请求,自己亲自纳杜夫人为妾。

这事发生在曹操身上不足为怪。特定条件下的功利主义本身就是曹操的特色。让我们感叹的倒是,原来名垂千古的武圣人关云长原来也是一个好色之徒,而且,显然,关羽在曹操心目中的地位并不高,也不存在什么特别的情谊。否则以关羽的数次请求,曹操居然还能将这位杜夫人收归己有,即便杜夫人是天姿国色,想来也多少有点匪夷所思了。当然,好色是人之常情,如果我们不用这个来苛责关羽,那么似乎用它来要求曹操也不太合适吧。

观察曹操一生,最令人好奇的一点应该是曹操的转变,即从一个早期的理想主义者到后来几乎完全的现实主义者的转变到底发生在什么时候。我个人的看法大致是公元194年前后。在这之前的数年间,曹操在出仕其间不畏权贵,大力整饬官场秩序,在野期间,拒绝和阴谋分子合作,并且首倡义兵,讨伐董卓。而且敢于在势单力薄的情况下,不避弓矢,与董卓势力进行决战,几乎死于乱军中。总之, 这个时候的曹操还有着青年时期的热血和愤怒,他一再地表现出试图匡扶正义,恢复汉家天下的雄心壮志。

直至公元193年,他的父亲曹嵩在来投奔他的路上被另一个军阀陶谦所杀。当然,这件事情是不是陶谦主使的,很难确定,毕竟当时陶谦与曹操处在敌对当中,曹操把责任追究到陶谦头上应该是理所当然的。不管怎样,老父亲的去世,还有一起被杀的弟弟显然会让曹操痛苦不堪。再加上当时战事的不利,只有两三个县处于曹操的控制之下。与宿敌吕布的鏖战正在进行,双方相持不下,人困马乏,缺兵少粮的曹操心力交瘁。他一度面临着艰难的选择,是接受发小袁绍的邀请成为他的部属呢?还是坚持下去,可是为什么要坚持下去呢?还能坚持下去吗?据说是他的部属程昱的劝说才让他打消了投降袁绍的念头。

也许正是这个时候,曹操才真正明确了自己的路。去他娘的汉室江山,老子要为自己而战。挣脱了不切实际的理想主义的藩篱,曹操血液里的现实主义复活了。他开始不择手段的发展和壮大自己的势力,因为这是在乱世中生存下去的唯一道路。其实人人都在这样做,曹操之所以成功,现在想来,恐怕还真得归功于他早年的理想主义,世界上的事情就是这么奇怪,所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当你想要的时候,上天不一定给你。但你曾经的一切努力,上天都会看在眼里。

在中国帝王的世系里,以我个人的看法,能与曹操相提并论的,也就只有汉高祖刘邦了。其后的帝王们,唐太宗有点虚伪,宋太祖略微软弱,明太祖过于凛冽。从历史意义上来看,也说得过去。刘邦是中华帝国的开创者,而曹操,前面我们说过,他与袁绍的官渡之战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中国社会结构转型的起点,标志着平民政治向传统的贵族门阀政治进行正面挑战的开始。

最后,从个人层面来讲,他们两人都是坦率,自然,具有非凡能力,而且毫不造作的人。曹操可能比不上刘邦那种宽厚,洒脱的心性,但曹操多了一层他所处的时代所赋予他的忠贞和正义。而且,要论文采,诗词歌赋什么的,曹操不知道要比混混出身的汉高祖高出多少档次。

总之,如果让我来选三个中国历史上最有价值的帝王,曹操绝对是我的候选者之一。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