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挫折教育”?从四个维度提升孩子的抗逆能力
“布丁最近两次上科技课,老师反映一旦碰到她无法把控的工具,她就会退缩;晚上讲绘本,我给她讲到一个屈膝动作,让她试一下,她就是不肯试。你说她是不是害怕失败?怎么就不敢尝试呢?是不是我们夸她太多了?我们是不是需要给她增加点挫折教育”
一天晚上睡觉前,妻子连珠炮似的和我倾诉着对女儿的担忧。听到“挫折教育”,我意识中浮现出来的概念就是:“人为地给孩子设置一些困难和障碍,或者逆着孩子的意愿做事,以帮助孩子提高将来在现实生活中承受挫折的能力。”
虎妈随之“虎妈”,“狼爸”的形象浮现在我的脑海中。下一秒我否定了自己的想法:“怎么能变成那样的爸爸呢?”可是......
到底如何提高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呢?有没有这样一本系统讲解且科学权威的书可以供我参考呢?
逆商:我们该如何应对坏事情当我看到《逆商:我们该如何应对坏事情》的封面和简介,如获至宝。
这本书的作者保罗·史托兹博士是“逆商”理论的始创者,曾获《人力资源》杂志“全球十大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他用了几十年的时间来研究和理解人应对逆境的能力,提出了逆商的四个维度,并从四维度出发,为读者提供了很多培养和发展身处逆境是应对的方法和策略。
这本书被翻译成17种语言,他的逆商课程已经是哈佛商学院,麻省理工大学,斯坦福大学等常春藤名校的常设课程,也是强生、GE等世界五百强企业的培训课程。这本书受到了众多国内外知名企业家和学者联袂推荐,如拆书帮创始人赵周,秋叶PPT创始人秋叶,张德芬等,有学者甚至认为这本书可与《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媲美。我也从这本书中找到了提高孩子抗挫力的方法,终于不用化身“狼爸”了。
这本书最大的好处,就是以认知心理学、心理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生理学为三大理论支柱,解释了什么是逆境?抗逆力需要在哪四个维度修炼?抗挫折容易出现的岔路是什么?以及如何帮助个人、他人、孩子、团队、组织使用工具应对逆境,如何重塑生活,从而向上攀登。在这个处处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只有具有高逆商的人才能积极面对各种艰难险阻。
一、挫折是什么?逆商是什么?
挫折是一种负面的情绪体验,一般是人们无法达到预期目标时发生,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由社会、工作、个人等环境带来的问题,挑战,困难,阻力等因素引起,并在人们内心产生一种叠加的压力。
由此可见,挫折根本不需要去人为制造,它无时无刻不存在于孩子的身边,而且随着孩子不断地深入接触社会,这种体验会越来越多。
布丁回避使用课程工具,就是她发现使用这个工具对她来说是一个无法完成的挑战,包括那个妈妈看来很简单的屈膝动作,都是属于“挫折”。
所以,我们作为家长,需要的不是制造“挫折”,而是教给孩子面对“挫折”的勇气和方法,也就是全面提升孩子的“逆商”。
那什么是“逆商”呢?
选自《逆商》从这张图上,我们发现,逆商是由知识理论、衡量方法、实践工具来呈现的一套体系。
逆商(Adversity Quotient AQ),主要是用来表示挫折承受力的一种指标,反映的是一个人面对逆境、挫折时的心理状态和应变能力,是衡量某个人在社会生活中忍受逆境、战胜逆境的素质标准。
我们在提高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就需要了解决定逆商的四个维度。
二、逆商的CORE四个维度
逆商是由CORE四个维度构成的。CORE是 Control(掌控感)、Ownership(担当力)、 Reach(影响度)、 Endurance(持续性)四个英文单词的首字母缩略词。
掌控感:你内心觉得,在你遇到某种逆境时,你能多大程度控制局面。
注意,是“你觉得”,这个维度更多的是自己内心对自己能力的认可度,掌控感的高低取决于你面临挫折时的反应态度。
高掌控感的人坚信自己能控制局面,任何事情都能做到,哪怕是旁人都认为自己已经无能为力了,他还能冷静观察事物,从中找出尽可能挽救的办法,决不轻言放弃。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他们本来就属于低掌控感的阶段,他们在不断地认知自己的掌控能力,比如我们家布丁操控工具,这种从未接触过的工具,在她看来就是无法控制,也没有把握使用正确,于是她选择退缩。
那么家长在培养孩子逆商时,需要如何提高孩子的掌控感呢?
选择等待和分解目标难度。
这一点我在孩子骑自行车上深有感触,两岁的时候,我就买了一辆三轮自行车给布丁,当时想着买大一号,等孩子大了也能骑,谁知道买回来后,孩子坐上去不懂发力,尝试了几次就不骑了。妻子每次看见自行车在那里闲置,就总是鼓励她说:“布丁试一下,现在长大了,可以骑了呢!”但是她就是不肯试。
我跟妻子说:“你别催她了,我们再等等吧。”过了三岁,有一天我在自行车边上健身,布丁在我身边玩,转动着自行车的踏板,然后自己尝试着爬上去了,踩了两下,我眼看着机会来了,就在后面乘她不注意推了一下,她发现自己能往前踩动了,兴奋地接着用力踩,她不知道的是,每次她要卡住的时候,我都在后面轻推一下。三个月过去了,她现在骑车骑得我都追不上。
骑三轮自行车家长耐心等待孩子慢慢发展的掌控感,不要急于让孩子去做家长“认为”的孩子“应该”能做的事情。
为了增强他们的掌控感,有时我们需要的不是制造“困难”,而是降低“困难”,把你期望他们完成的目标分解,如果这件事要几个小步骤,我们可以把前几个都做了,留下最后一步,让孩子自己做,再下一次,我们再给孩子多留一步,让孩子在逐渐增加的掌控感中找到面对逆境的自信。
担当力:指面对逆境人们分析发生的原因时,归因于自己的程度和自己承担责任的程度。
如果一个人总是下意识的把引起挫折,问题的原因归咎于外界,总抱有一种“受害人心态”,把推卸责任作为一种习惯,那么他的担当力就很低。
而高AQ的人,则会主动担责,相信自己一定能改善局面。
因此担当力指一种负责任的维度,敢于承担责任,哪怕是失败和错误,这个担当力还表现为能从错误中吸取教训,更愿意承担逆境所产生的后果。
这个维度上,我们需要做些什么工作呢?
认同疏导孩子的情绪和共同寻找原因,帮助孩子学会归因。
沮丧的孩子遇到困难或者出错时,孩子难免沮丧,难过,父母应该在情感上理解孩子,而不是一味指责或者完全消极。
比如孩子参加的球赛输了,孩子很失望,闷闷不乐,这时,父母如果指责孩子没发挥好,对孩子来说没有一点帮助;轻描淡写地说一句:“没关系的!”或者说“这有什么好不高兴的。”又或者“千方百计取悦孩子”,都不是好的方法,要么孩子在负面情绪里越陷越深,丧失信心,要么孩子无法感受自己面对挫折时的真实感受。
父母此时需要给予一种情感上的支持:我理解你的感受,但是无论结果如何,父母都支持你。我们也希望你赢了,但是输了,如果你需要帮助,我们可以随时帮你。
这些话不是用来说的,是通过一件件小事做出来的。在他们情绪稳定之后,一起冷静地寻找原因,帮助孩子找到自己可以控制的属于自己的那部分原因。
归因偏差是大部分成人都会犯的错误,如果从小在归因上让孩子勇于承担责任,并学会对事情的后果负责,那么担当力将会越来越强。
影响度是指人们面对逆境的后果时,会不会延伸到其它方面去。
高AQ的人,只会就是论事的考虑单一事件的后果,不会考虑那些连锁反应式的后果(又称之为滑坡谬误),而且会把后果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不去影响自己的其它方面。而低AQ的人会给人一种“天塌下来”的感觉,觉得一切都糟透了,而且因为一个挫折就否认了自己的全部。
持续性是指你在逆境中会持续多长时间。
在《终身成长》一书中,作者卡罗尔·德韦克提出的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就会觉得失败,困难,性格都是永久的,“永远的输家”、“拖延症患者”、“我从不……”是这些人常挂嘴边的话,常常给自己贴的便签,在他们看来,逆境会一直存在。
而这两个维度的我们生活中如何去帮助孩子呢?
鼓励而非表扬:多以孩子为主体赞赏孩子的行事行为,方法,态度,不去表扬孩子的天赋。
就事论事的父母对话:父母养成只说事实和感受的习惯,发现一件事,即不说前车,也不说后续,只说当下,潜移默化影响孩子的影响度。
对于孩子的“挫折教育”,我们根本不用费尽心机地去发现,或者煞费苦心地创造机会,因为孩子的生活中,处处充满着这种机会,需要我们能抓住转瞬即逝的教育机会。而真正的挫折教育,是父母和孩子一起面对挫折,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陪着孩子走出挫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