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晨宇的《假行僧》之我感
2018-03-25 本文已影响0人
澈若兮
昨晚的《歌手》节目中,新生代歌手华晨宇改编并演绎了《假行僧》,持续到今天,似乎恶评如潮。
《假行僧》是中国摇滚之父崔健的歌,大概这首歌太经典,早已烙下印记,或者是先入为主的概念,或者是对90年代摇滚的情怀,也或者是不可言说的心理,很多人表示难以接受华晨宇的版本。
但是,不管大家如何吐槽,我都不可否认地被华晨宇的表现吸引和打动了,甚至是昨晚九首歌曲中我最喜欢的一首。
整首歌编曲极富层次感,声音张弛有度,情绪跌宕起伏而有逻辑。从起初的寂寂然,到困顿与渴求的纠缠,再到肆意地呐喊,最后回归孤独的自我。犹如音乐剧一般,一个人一架琴,却淋漓酣畅地展现了一段挣扎与求索的历程。
艺术应该是有共性的,比如文学与音乐,一部小说就是一首歌,结构就是编曲,要层次分明;文字就是声音,有轻重缓急抑扬顿挫;而故事情节就是旋律与情绪的交融,要跌宕起伏又符合逻辑,由此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作品。
当然,一个作品不可能人人都理解和喜欢。有人说,孤独的人才能听懂华晨宇的演绎。不过,针对那些无端恶言相向的人,我仍想说:要直面审美趣味的差异,就像接纳物种的多样性。
我们从小就被灌输了一整套概念,包括言行举止,包括思维方式,终其一生似乎都应该活在已成定式的框架里。为了平顺而平庸着,不敢恣意而真实地表达。
也恰恰如此,那被许多人视为不合常态的表现,可能才是艺术最珍贵的特质。
喜欢华晨宇身心投入的态度,只有内外统一,关注自身的感受和想法,把精力集中在真正喜欢的事情上,才能创造出价值,也才是深刻而纯粹的。
抛却表象,无视外界的目光,才能抵达生命的终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