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想法

秦始皇的委屈:我可从来没有把“焚书”与“坑儒”当作一回事

2019-01-31  本文已影响30人  翙尘思考录

【首语:要弄清历史的事实,那就要先回到史籍里去,还得带着自己的思考主见。L。】

始皇帝画像

统一是始于秦的。

后世乃至今天,仍有不少人认为“焚书坑儒”这四个字被放在一起,那就是一件事,就是对暴虐无道的印象和批评。其实,这是被误读了两千多年的历史。


1、焚书的理由,并非始于始皇帝,实质是禁止私学、约束民间、控制思想。

焚书

这个想法,早见于《管子·法禁》和《韩非子·问辩》,即法家的理由。秦始皇不过是奉行和实行它的管理者罢了。虽然法家的此等主张、始皇的此等做法,在后世人看来是极其愚笨的,但若放在当时的环境里,就不一定了,是“政教合一、官师不分”的需要。

仆射周青臣与博士淳于越有“古今治国”的观点之争,后来丞相李斯插说道,“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于是拟定了一个烧书的办法(《史记·始皇本记》):。

①非秦的他国史书;②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有敢藏《诗》、《书》、百家语者(指民间藏书私授),悉诣守尉杂烧之;③有敢偶语诗书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④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有欲学,以吏为师。

通过上述的焚书令可知,收缴了部分民间图书,不是所有的书都烧掉了。而且民间人也可以学知识,不过“以吏为师”,就是向官方求学问学以及求证。民间还获准留医药、古卜、种植等书类,儒家书籍也是留下来了的,只不过是要博士等官职才可以留存,因此皇宫和官府的藏书不在此焚书之列。焚书并非秦始皇的目的,统一初期控制那些分散自由的思想才是要紧的事。

《史记·李斯传》有写,“收去诗、书、百家之语,以愚百姓”。注意,这说的是“收”。再说了,哪个高层统治者会愚蠢到“烧尽”?当然,秦皇宫肯定是有很多藏书的,那时为竹简所写,后来宫殿不是被西楚霸王项籍(即项羽)毁了嘛,金银财宝掠走,竹简笨重,自然就遗留在大火之中了。

再延伸地说,口述传承和历史记载难道就一定无误?史学家们都认可,传世的历史资料难免带着著书作者以及时代环境的影响,所以我还得质疑是否真的“存在焚书”以及“焚多少书”的问题。项藉“烧宫”的后果,恐怕比“焚书”更严重吧。

【后世很多人把焚书和坑儒放在一起,实则冤枉了秦始皇,认为他是残暴的君王(是不是绝对的真的残暴,这也是可以探讨的问题),其实不全然,同时也有他的政治考量。】

2、坑儒,是另一回事,则与焚书无甚么关联。

“坑儒”还是“坑生”,或是“坑方”?哪个合理呢。

此事源于始皇帝求长生不老一事。当时招致了一班方士,炼药,以及带童男童女渡海求仙。后来有两个方士侯生与卢生,没搞出明堂来,还“私议始皇”,逃走了。这“私议”就是诽谤毁名声啊,始皇大怒,“吾收天下书不中用者尽去之。悉召文学、方术士,欲以致太平,求奇药。如今毫无效验,反而诽谤我”。派人去查,并逮捕了“妖言”的人,并令其相互检举,儒生被牵连进来。因而被坑的,最后有四百六十余人。。

上述说了,言“欲以致太平”。难道,方士就没有被坑吗?所以我认为,这460人中肯定是方士和儒生都有,才较为合理(目前,仍存不同观点)。另外,称之为“坑生”或“坑方”,不是也有合理之处嘛。还有,吕思勉先生也说道,“这件事虽然暴虐,却和学术思想,是了无干系的”。再进一步地思考延伸:统一初期,难道就没有儒生要恢复秦朝之前的旧制?所以就存在可能:一部分被坑的儒生,确实是有问题的。若退一万步讲,这才460个人,相对后世的一些封建王朝作为(如文字狱),根本算不了什么。


兵马俑

应该知道,秦始皇之世是在统一之初期阶段,其他国的遗民本来就不服气,想恢复旧国的人肯定也不在少数。还有,始皇帝及谋臣是从春秋战国的乱世过来的,“把国家社会按照古时较好的状况来恢复”,守旧也不是不可能,甚至是极大可能。他们那时候,战乱和民生都忙不过来,还能什么很好的进步创新呢?秦始皇也没有什么统一治理大国的经验,在近上古的时代里,人的开化又不比现在,当然也就不难理解其所作为了。最后,他对后世社会是做了很多贡献的,并非只有残暴的也仅是可能的一面。易中天先生也曾说过,相比汉武帝“独尊儒术”,秦始皇做得影响还不够坏。我们要辩证地客观地看待秦始皇的作为,不能全抹黑。

【关注“翙尘思考录”:专注绘画创作与成长的思考,帮助你找到真实的自己。】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