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来人”是如何一步步“谋杀”我们的自主意识的?
《谎言的战争》里,男主角浩一说过一段话:
诈骗需要真实感和实用性。真实感就是让对方感觉到这个人说的话是真的。实用性就是让对方觉得这个人对自己有利。当这两者齐备时,人就会相信对方,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夺去对方的考虑时间。
虽然只是剧中台词,但细读,似乎也能用来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比如,像下面这个曾经萦绕在我脑海里的问题:
“过来人”是如何一步步谋杀我们的个人自主意识的?
我们身边存在着这样一群人,他们称自己为“过来人”。在某些方面,他们似乎比我们有经验。他们说的话听上去是那么的有理有据,做的事看上去是那么的正确。他们以传授经验为名对我们进行说教,我们却从来没想过要质疑。
你有没有想过,这可能是他们设计的一场骗局,一个骗取信任的游戏,一场以经验为名的自主意识大屠杀,为的是让我们臣服,让我们做出符合他们期待的回应?
仔细想想,当实现下面三个条件,“过来人”便能轻松地“谋杀”对方的自主意识。
1.真实感
真实感,要求让对方觉得你的话是可信的。
如何最快地实现这个要求?
答案是表明身份,亮出标签。而且最为关键的,是你的身份过标签要足够的牛逼。
剧中,浩一为了取得二科晃的信任,给他看自己的社交主页,并且“非常无意”地让他看到自己是哈佛大学毕业的这条信息(事实上浩一连高中都没有读完)。
意料之中,晃以一种惊讶又羡慕的语气说到:你是哈佛毕业的啊?!
不仅如此,浩一知道晃喜欢打棒球,于是谎称自己是棒球队的。
就这样,晃就落入了浩一设的全套中,以至于在后面浩一跟他家人发生冲突时依然很维护浩一,说自己信任他。
看,当一个人的身份,标签足够牛逼,并且是跟对方有联系的,那这个人在对方心里的信任值就会得到大大的提升。
这个道理放在现实生活中似乎也能说得通:
学生从不质疑老师传授的知识;患者一般都会接受医生的治疗方案;乘客很少怀疑司机也会走错路;写作小白对所谓的写作速成课程趋之若鹜……
如今“斜杠青年”这个词很火,我在想,一个人努力地获取各种标签,背后的逻辑会不会也是这样?——不仅是为了寻找同类的人,更是为了获取标签背后的权威,以及人们的崇拜和信任。
而那些以“过来人”来标签自己的人,似乎也经常用这种方式让自己的话变得可以信任,无法反驳。
记得有次跟一位小姐姐讨论公司的做事方式,小姐姐的一句“你还年轻,没经历多少,忍一忍就好了,我是过来人”就直接把我希望深入交流的想法扼杀在摇篮里。
一个“过来人”的身份,表了不露痕迹地把自己的地位抬高——我是有经验的,你没有经验,所以我的话是可信的,你要听,无论说的是什么。
强调身份,这也是古时包装自己,维护权威的惯用做法,在这一点上,似乎没有地域之分。
在耶稣还没有成为“救世主”之前,以色列人民把他们国王称为“上帝之子”,他被视为上帝与他子民间的媒介,能够带领国家走向繁荣。
无独有偶,天平天国的洪秀全,也称自己是上帝的儿子。他利用这个身份,实现了从一个普通的耕读之人到至高无上的天王的逆袭,让自己的话变得权威,并深得不少农民的信任。
人都有崇尚权威的倾向。同样的话,从有牛逼身份的人口中说出是真理,从地痞流氓口中说出便是笑话。
2.实用性
实用性要求让对方认为你对他是有用的。
关于这一点的实现,身份也是起了不少的作用。
一个牛逼的身份,本身就能让人觉得有利可图。
比如剧中的浩一,他的另一个身份是经营顾问公司的创始人(当然也是假的),二科晃本身是企业家,两者很容易就形成需要与被需要的关系。
抛去身份,投其所好便是射中软肋的第一支箭。
浩一曾对晃说过一段话:
在企业经营上,晃一直都不看好弟弟的保守,浩一就投其所好。先肯定他的风格,再挑明他跟弟弟的矛盾,从中不露痕迹地抬高他贬低弟弟。
这也是“过来人”在开启“洗脑”模式前喜欢用的铺垫,目的在于拉进距离,击垮心理防线。
以前在一间公司实习,同期的小伙伴想辞职,上司跟她进行了离职前谈话。
“我知道一个女孩子在外面打拼不容易,但你回家发展,很快就结婚生子,一辈子也就这样了,我身边有不少这样的人。”
谈话的开头,上司就跟小伙伴说了这番话。
听上去真是一番感同身受的话,特别是第一句话,一下子就说到人心里了,以至于后面上司开启说教模式时,也不觉得有多难以接受——原来对方也跟我有一样的想法,或许她说的是对的吧。
这也是现在很多写作速成班传授的写作技巧——在开头就直戳对方痛处,给对方你很了解他,写的内容是专门为他量身打造的的错觉。
实现实用性的另一个方式是利用故事。
通过故事,一方面强化个人的身份、形象,另一方面,给予对方足够的想象空间,让他在故事的各个要素中,自行判断自己与故事者的利益点的相似程度。
比如一个希望通过写作来赚钱的人,对于那些通过写作逆袭的故事会有更浓烈的向往以及感触。
诚然,相似的故事情节,一下子就能引起共鸣。
只是,这个世界上真有那么多相似的故事吗?
故事是创作者对经历的二次加工,弱化一些细节,同时强化一些模棱两可的情节,就能给对方这个故事似乎在说我的错觉。
而听故事的人,也只是在故事中寻找熟悉的影子。毕竟人啊,只会相信自己相信的,看到自己愿意看到的。
3.夺去对方思考的时间
当实现了真实感以及实用性后,对方的一只脚已经踩进圈套里了,最后一步要做的,就是夺去对方思考的时间,让对方完全信服。
我们似乎很少听见“过来人”会使用问句或不肯定的语气,他们语气理直气壮,说话武断,似乎是在传授什么真理。
像我在前文里提到过的那位女上司,总自以为是地下结论。
认识的一个小哥哥则相反,他为人友善,我很喜欢向他请教工作上或者生活上的一些问题,因为在每次跟我说了他自己的看法后,都会问我一句:你觉得呢?简单的几个字,表明了他开放的,愿意平等交流的态度。另外,他说话不极端,不随便下定义,整个交流的过程很让人舒服。
说到这里,我想起在大学时曾接触过ORID焦点访谈法,它通过一系列有效的问题,帮助对方回顾总结经历,并作出有效行动的交流方法。
我很喜欢这个讨论方法,它弱化“过来人”经验的作用,把焦点放在对对方经历的讨论上,通过有效的问题一步步唤醒对方的回忆,得出的结论便是他自己的,而不是以经历唤醒经历,也避免了“过来人”自以为是的说教。
有些“过来人”,甚至不允许你对他说的话有怀疑情绪。
在交流的过程中你如若对他说的话稍有怀疑,对他的建议稍有犹豫,他便会再次强调你与他身份间的差距。
像那位我跟她讨论公司的小姐姐,当时我对她的见解有其他看法,她便用“你还年轻,经历不多(没我有经验)”,“我是过来人(听我的没错)”等话来镇压”我的质疑。
”过来人“无处不在。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包括我们自己,也都有变成”过来人“的倾向。
我能找到的最好的可以帮助我们警惕“过来人”陷阱的方法,就是时刻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勿被那些看似高大上的经历迷了眼,更迷了心。
正如兰德在小说《源泉》中告诉我们的那样——成功就是一个人捍卫自己的完整性。你比你所想象的更自由。
-end-
图| 《谎言的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