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书原创谈古论今岁月拾遗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作品赏析

【传习录读书札记192】放心

2022-07-05  本文已影响0人  乐德乐

《传习录下》第280条

“今人于吃饭时,虽无一事在前,其心常役役不宁。只缘此心忙惯了,所以收摄不住。”

役役,劳苦不息的样子。有所求而不止曰役役。《庄子·齐物论》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役役不宁,总觉得心里有事,被各种各样的事情牵绊,一副心绪不宁的样子。

王阳明说,现在的人在吃饭的时候,即使没有什么事情需要去办的,也常常显出一副心绪不宁的样子,这是因为内心一直不能安宁,所以收摄不住。

为什么内心不能安宁呢,因为内心没有一个坚守,被各种各样的事务牵累,其实无非是功名利禄、荣辱得失,这样就很容易患得患失、瞻前顾后,频生焦虑。孔子说:“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圣人君子必定是从容淡定的。

现在的人如何摆脱这种闲愁呢?不是修养身心,而是基本上走的是娱乐路线,在娱乐中暂时忘却烦恼,所以同事朋友同学聚会的时候各自看手机,家人在一起的时候各自看手机,甚至谈恋爱的时候也埋头看手机。

《传习录下》第281条

“琴瑟简编,学者不可无。盖有业以居之,心就不放。”

王阳明说弹琴鼓瑟、静心阅读,这些事情治学之人不能不做,因为这些事情可以让我们的心有所寄托,心就不会放纵了。这个“放”字,就是孟子所谓的“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前面王阳明说,我们不能让自己被各种俗务羁绊,这里又说,人要有事情做,内心才不会空虚无着落。

古人发明和使用琴瑟的目的是顺畅阴阳之气和纯洁人心,琴瑟之声,古人以之为雅乐正声。据称,琴瑟是伏羲发明的,琴与瑟皆由梧桐木制成。在古代梧桐木是高洁的象征。《大雅》云:“凤凰鸣矣,于彼高岗。梧桐生矣,于彼朝阳。”《庄子·秋水》:“(凤凰)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简编是书籍的代称。

琴瑟、书籍可以使人内心安宁,但并不是治学功夫的本身,他们的作用,就像静坐一样,可以使我们从躁动中摆脱出来。因此,即使琴瑟、书籍这类有益的东西,我们也不能执着,就像不能执着于静坐而致枯寂一样。

良知还是要从心上求,要在去私欲上下功夫,落到实在处,在社会实践中去磨炼,不是弹几首琴曲、看几本圣贤书就能实现的。

第280条是讲“放心”的状态,第281条是讲如何把“放心”收摄起来。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