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想乱写】欲望与需求是互联网流量的本源
贪嗔痴,佛教也叫三毒:贪是顺境的贪爱,不满足;嗔是逆境的嗔恨,不理智;痴是事理不明,善恶不分的执拗。
贪嗔痴是杏仁体与爬行脑共同作用下人的情绪、行为表达。
大脑演化速度赶不上人类文明进化速度,前额叶皮层进化出来的太晚,太弱小。
一切都是感性,理性可能只是活在感性大脑影响下的“楚门世界”,自以为有掌控权和自由意志,最终发现还是“贪嗔痴”设定好的游戏。
食色性也,不贪食、不贪色,基因如何延续?
互联网世界中,娱乐和三俗流量最大,这源于人的本能,是自然选择和性选择为芸芸众生铺好的路。
人毕竟和自然界动物不同,由于进化出相对更高级的前额叶皮层,在温饱淫欲外,还有其他更高的追求,就是马斯洛需求理论中的另外几层: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实现(甚至超自我)。
这些种种需求,都在互联网时代转化为对应的产品和服务。
互联网流量的本质和产品划分
流量的本质是用户数与用户时间的相乘:流量 = 用户数*用户时间
用户数是有限的,用户时间也有边界,所以总的流量是有限的,终将变成一个存量市场。
存量市场意味着你多,我就少。
所以各种互联网产品都在抢流量,抢流量变成抢用户人头和抢用户时间的战争。
时间一天只有24小时,正常人每天需要睡612个小时,那可用时间就只有1218小时。
在有限的时间里,哪些产品可以成功抢到用户呢?
从个人的经验看大致分为两类:
1、帮用户消耗时间。比如游戏、视频与直播、网络小说、音乐。
2、帮用户节省时间。比如订餐、订票、各种工具和服务。
第一类“杀时间”产品,需要帮用户打发大把无聊时间,所以更偏向追求使用时长。
第二类“省时间”产品,需要帮用户快速搞定问题,所以更偏向追求使用人数。
“杀时间”产品,往往需要粘性高、生命周期长,进而转化为广告价值和商品价值。
“省时间”产品,往往需要频次高,直接带来省钱或赚钱的价值。
在注意力稀缺的现在,帮用户消耗时间的战场有更多巨头,他们可以用大量资本去竞争,实现版权和IP的垄断,对他们而言,流量就是生命。
而帮用户节省时间的产品,虽然更符合未来趋势(用户时间有限),但同时也丧失了互联网能打破空间限制、信息容量无限的优势。
就看谁能把“披沙拣金”这个“体力活”变成可以规模化的“技术活”,借助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算法比别人更有效率的挖到金子。
以上划分并不严格,同一个产品中,也许既有“杀时间”的功能,也有“省时间”的功能。
那如何按这两个分类选择创业项目呢?请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