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长廊彩绘故事详解*山中宰相*一说

李鸿章去世之后,清政府曾在他的 “出生地” 和 “任职地” 为他修建了十座祠堂,以昭示皇恩浩荡。
在南京的李鸿章祠堂里,有一副今人所书但据称是李鸿章所撰的对联。


上联:享清福不在为官只要仓有粟囊有钱腹有诗书便是山中宰相
下联:祈寿年无需服药但愿身无病心无忧门无债主可谓地上神仙
那这副对联里所说的 “山中宰相” 又是来自哪个典故呢?

陶弘景(公元456—536年),字通明,齐梁时期道士。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自号 “华阳隐居”。
是当时著名的道教思想家、医药学家、文学家。

在南北朝时期,因各种矛盾尖锐冲突,政局动荡,所以有不少文人遁迹山林,到自然的山水中去寻求精神上的愉悦和解脱。

齐高帝曾请他为诸王侍读。
但后来,他还是决定远离尘世,隐居 “句曲山”。
据传说,汉代时曾有茅盈、茅固、茅衷三兄弟在此得道成仙,因此又称 “茅山”。

茅山,位于江苏省句容县,是一座道教名山。

也是 “道教上清派” 的发源地。

所以,被道家称为 “上清宗坛”。

还有 “第一福地” 和 “第八洞天”之美称。

陶弘景,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
梁武帝继位后,他“屡聘不出”。
因此,每逢有大事时,朝廷都会派人进山去向他请教。

当时朝廷的使者常常是带着皇帝的信件风尘仆仆地赶赴茅山,待得了回书后又急匆匆地赶回。
所有当时人称他为: “山中宰相”。

陶弘景,他历经宋、齐、梁三朝,是当时一个相当有影响的人物。
他也是一位炼丹家,其炼丹成就为充实和丰富中国后世的本草学,以及推动原始化学的发展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永明十年(492),他正式归隐茅山后,便着手整理和弘扬 “上清经法”,撰写了大量重要的道教著作。并对天文历算、地理方物、医药养生、金丹冶炼等诸方面都有所著述。据统计,他的全部作品达七八十种之多。
至今尚存的仍有《真诰》 《真灵位业图》《登真隐诀》《肘后百一方》《本草集注》《陶隐居本草》《药总诀》《导引养生图》《养性延命录》《合丹药诸法节度》《集金丹黄白方》《太清诸丹集要》;以及《天文星算》《帝代年历》《华阳陶隐居集》等。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他的好友 “谢中书” 的一封书信。
“谢中书”,原名谢徵,南朝梁人,从小好学善文,才华横溢,因为担任过 “中书郎” 一职,所以被人们称为 谢中书。

全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沈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着力地描写了山中美景,一字不谈尘世官场。一是为抒发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隐逸山水之乐,二是也含劝其和自己一样辞官归隐之意。

起首之句: “山川之美 古来共谈”,语调平和但却立意高远。
紧接着: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至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仅仅四十八字,却涉及到了山川草木、飞禽走兽、静物、动物,使之各自似跃然在目,且有声音不绝于耳;万物虽形态各异,却浑然成为一体,令人感觉有似身临其境。

尽管梁武帝对其恩遇有加,但在当时 “举国崇佛” 的大环境下,陶弘景作为 “道教茅山派” 的代表人物,还是不得不迫于压力出走远游。
最后不得已只能以 “道教上清派宗师” 的身份,前往鄮mào县礼 “阿育王塔”,自誓受戒,佛道兼修。
但也正是因为如此才避免了和 “寇谦之” 一样的 “新天师道” 一世而亡的下场。
后人历来皆将此事视作齐梁 “佛道交融” 的例证来宣讲,但却从未分析陶弘景 “礼佛” 的真实原因。
山东大学王家葵博士通过考证认为:陶弘景此举,实非出于自愿,而是为了维护茅山道众的生存不得已而为之。
陶弘景有悼好友 “沈约” 的诗:“我有数行泪,不落十余年,今日为君尽,并洒秋风前。”,以此来诉说自己痛苦无奈之心境。
南宋诗人方岳后来所感慨的:人生 “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 ,看来也实在是古今皆然啊!

陶弘景,一生好松,每当清风吹拂松枝,发出 “沙沙” 的声响时,他就会象听到仙乐一样如醉如痴。
他常常会一人进山,专为去听山野松涛之声。
因此又被称之为 “仙人”。

他隐居茅山达四十五年之久,享年八十一岁。去世后,梁武帝诏赠 “中散大夫”,谥 “贞白先生”。

注:文中所有插图均来自网络,在此感谢原创作者,也感谢网友们提供的各种文字资料。